•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國寶遷臺同根生隔海遙望(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10-29



    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余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時11年,行程萬余里,一遷上海,復遷南京,再遷西南大后方。每一遷都驚心動魄,每一遷都留下了難忘的故事。直到1948年,故宮的國寶還在祖國大陸,只是分藏于北京本院和南京分院。然而1948年年底,當局決定南京分院的文物全部運往臺灣。從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2月22日,文物分三批運至臺灣基隆,共計2972箱。為阻止文物遷臺,南京故宮博物院中共黨員陶孟和曾發動群眾進行阻止,但行動失敗,僅司母戊大方鼎留在大陸。

      國寶遷往臺灣后,先存臺中,租借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4月又遷入臺中郊外霧峰鄉新建的倉庫存藏。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倉庫之外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臺灣“行政院”決定在現址即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設新館,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同時,臺灣“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條例規程,其中規定:“將來國家統一后,故宮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館。至此,運往臺灣的國寶有了良好的保存和展覽環境。也正是由這一天開始,中國有了兩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比北京故宮博物院晚成立40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里珍藏著由祖國大陸運往臺灣的文物60萬件。其中器物、書畫5萬余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加上遷臺后征集的文物總計65萬件,其中不少都是舉世無雙的珍品。如玉器中的新石器時期鳥紋玉飾、漢代玉辟邪;青銅器中的商代獸面紋方尊、西周的祖乙尊;瓷器中的宋代鈞窯丁香紫尊;書法中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及《劉中使帖》、蘇軾的《前赤壁賦》;繪畫中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范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等。

      這些國寶如今與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國寶隔海遙望,等待著破鏡重圓的一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