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崗時代陶鼎已隱含禮器功能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5-09-07]
鄭州9月6日電 (闞力 王佳寧)為期兩天的裴李崗時代與中華文明起源學術研討會6日持續在河南鄭州舉行,多位與會專家聚焦裴李崗時代陶鼎議題,認為以實用為主的裴李崗時代陶鼎已隱含禮器功能的雛形,應為從實用器到禮器的萌芽階段。
鼎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禮器,是中華禮樂文明的重要載體之一。距今9000年到7000年之間的裴李崗時代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階段,這一時期形成的裴李崗文化,是黃河流域較早的農耕文明代表,出土了大量陶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永強受訪時介紹,裴李崗文化時期,人類定居程度明顯提高,開始生產新的陶器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除了常見的壺外,還有碗、盆、鼎等器物以適應地域生活。
“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器制造已經相當成熟?!编嵵菔形奈锞衷珠L閻鐵成介紹,這一時期陶器品種有細泥紅陶、夾砂紅陶兩種,均為手制,陶器的種類主要是生活用器,有三足缽、圈足壺、鼎、三足罐等。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錢耀鵬向記者介紹,作為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陶炊器,鼎須為夾砂質并具備三足結構,將三足器與炊器整合為鼎,是中原地區先民的創造,鼎式三足器逐步傳播并取代了陶支腳、石支腳,開啟了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堪稱“鼎蘊中華”。
談及裴李崗時代鼎文化特征時,中國科技大學教授張居中稱,最早的鼎是罐形鼎和盆形鼎,在使用和傳播過程中,先民根據不同的功能、用途和生活習慣,又發明出缽形鼎、釜形鼎、壺形鼎等多種形式,裴李崗時代陶鼎雖以實用為主,但已隱含禮器功能的雛形,應為從實用器到禮器的萌芽階段?!岸Φ陌l明是中原先民對中華文明形成的又一重要貢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