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碗礁一號"4大迷團 清瓷器竟有簡體字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9-22



    “碗礁一號”水下考古有了重大發現:考古人員在東4艙發現大量高價值的大型瓷罐。就在大家興奮不已的時候,另一個巨大的謎團又讓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300多年前的清代沉船,但艙內一件器物上的“雙龍”兩字,竟是建國后才有的簡體字!

    自從今年6月,漁民在碗礁海域無意中發現沉船以來,這艘清代沉船就一直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隨著考古的深入,它的謎團卻越來越多,種種猜測讓真相撲朔迷離。

      謎團一:為何不同年代器物同在一船?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栗建安介紹說,目前“碗礁一號”出水的瓷器,按照制作工藝術判斷,絕大多數是清康熙中期,由景德鎮制造的外銷瓷。

    但有意思的是,一些瓷器卻明顯為清康熙早期的,為何同批貨物中會有不同年代的瓷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陳華莎認為,這需要專家進一步研究才能揭開謎底。

    陳華莎表示,瓷器采用的是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而成,工藝水平并不亞于官窯。能用被稱為“御土”“官土”的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民窯,陳華莎認為這可以說明當時為出口而開禁“御土”的使用,一個繪著和官窯相似龍紋的瓷器隱約證明著這點。

      謎團二:康熙瓷器怎么有簡體字?

    在大量的出水瓷器中,有許多難解之謎。比如一件瓷器上,繪有騎馬狩獵圖案,從人物的發型上可以看出,騎馬的男子為契丹人,陳華莎表示這是首次在青花瓷器上出現契丹人物,但騎著一匹花馬、手持一只“海東青”的女子卻身穿漢族服裝,難道她就是王昭君?在一個正面繪著梅花的小盤背面,用簡體字寫著“雙龍”,這兩個被深深燒入瓷器的文字是工匠的姓名還是裝飾圖案,為什么在清康熙年間就會出現簡體字?專家難以解釋,只表示小盤是標準的清康熙中期青花瓷器。

    謎團三:瓷船緣何沉沒在此?

    “碗礁一號”因為什么原因沉沒在這里也是考古人員感興趣的一個內容。此前有專家認為沉沒有幾個可能,一是瓷器上船后從景德鎮由水路運至長江出海,而后在到福州途中沉沒。另一種可能是景德鎮瓷器從陸路運到福州口岸裝船,而后在碗礁海域等待船隊集結遠行時遇難。但是廈門大學教授、原中國陶瓷研究會會長葉文程通過比照清代福建港口圖后認為,這艘船還沒有完全駛出福州港就沉沒了,其中是遇到意外還是船只自身原因而沉沒目前還不得而知。

    謎團四:“海絲”航線到底怎么走的?

    專家除了關注出水的瓷器和沉船本身以外,另一個關注的焦點就是這艘沉船與“海上絲綢之路”是否有關聯,沉沒地點是否位于“海絲”的航線上。有專家把這次“碗礁一號”沉船與廣東、福建一帶發現的其他沉船遺址聯系起來,希望能從中勾勒出一個比較明晰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海路,也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專家介紹,在清代,可用“器行天下”來形容當時景德鎮瓷器風行的程度??滴跄觊g,景德鎮是外銷瓷的主要產地,運輸主要走海路,而福建的泉州、福州等地成為重要的出???。

    據介紹,目前已知的“海上絲綢之路”最早在秦漢時期便已出現,到唐宋時期最為鼎盛,商船由廣東、福建等沿海港口碼頭出發,縱跨南海、橫越印度洋,至東南亞,甚至是非洲,將中國絲綢、瓷器、茶葉、漆器等物產運往歐洲。因此“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香藥之路”,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僅有史記載的湮沒在這條海道上的沉船事件就有100多宗。但“海上絲綢之路”具體路線、有哪些停泊港口還是一個謎。從“碗礁一號”發現大量外銷瓷來看,這里也許能為進一步探索“海上絲綢之路”提供幫助。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