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石器時代前推千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8-10]
種水稻、采集、狩獵,住簡陋棚屋,制陶器,在依山面水的河谷平原上聚落群居……1萬年前,小黃山先民已開始定居生活。嵊州距今1萬年左右的小黃山類型文化遺存考古發現,讓省考古所專家興奮不已。專家表示,浙江新石器時代遺址從此前推千年,而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找到了重要源頭。
早在1984年,嵊州文物普查時發現了甘霖鎮杜山村小黃山遺址。今年初,省考古所確認該遺址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經過數月的發掘和研究,昨日,考古所公布了該遺址有關情況:小黃山遺址距今8000—10000年,先民已進入定居生活階段,采集、狩獵是其主要食物來源。地層中稻屬植物硅酸體的大量發現,表明小黃山先民已栽培或利用水稻;夾炭陶的大量出現,也是很有說服力的證據。
在遺址第6文化層,考古隊員還挖掘出一件石雕人頭,距今9000年左右??脊抨犼犻L、省考古所研究員王海明說,“這應該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發現的迄今最久遠的石雕人頭,具有很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br/>
專家認為,小黃山遺址是曹娥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我省及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突破,為跨湖橋文化來源這一難題的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嶄新資料。
驚現兩個原始部落
早在1984年,嵊州文物普查發現甘霖鎮杜山村小黃山遺址。今年元月,省考古所在曹娥江流域史前文化遺址專題調查時,確認并發現該遺址下部堆積為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經3個多月發掘面積近1000平方米。
省考古所研究員王海明說,小黃山遺址周圍是曹娥江上游長樂江寬闊的河谷平原,依山面水,地理環境優越。遺址原有面積在5萬平方米左右,并可區分為同時存在的兩個聚落(A、B),在以往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實為罕見。
考古隊員發現了大量可能用于儲藏的深土坑,大多為方形或圓形,坑壁陡直,坑底平整,直徑1米左右;部分儲藏坑上口長方形,下部圓形,坑底置放石磨盤。B區還發現火塘遺跡。
“A區發現的沿東西向大灰溝布列的柱坑,顯示溝旁有一排長25米以上的建筑。溝底連排圓坑可能與儲藏有關?!蓖鹾C髡f,出土遺物只有陶器、石器(玉器),夾砂紅衣陶占絕大多數。夾砂紅陶敞口平底盆形態特征,和距今萬年左右的浦江上山遺址出土的夾炭紅衣陶平底敞口盆相似。出土大量采自河漫灘的礫石料,上有人工打擊痕跡。斂口缽、雙腹豆等陶器特征,與蕭山跨湖橋文化同類陶器有密切傳承關系。
石雕人頭距今9000年
考古發掘表明,小黃山遺址距今8000—10000年??脊艑<彝茢啵盒↑S山先民已進入定居生活階段,采集、狩獵是小黃山先民主要食物來源。地層中稻屬植物硅酸體的大量發現,表明小黃山先民已栽培或利用水稻。
在遺址第6文化層,考古隊員還發現了一件石雕人頭,距今9000年上下,高7.6厘米。王海明說:“這應該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中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石雕人頭,具有很重要的藝術研究價值。當時的工藝非常高,能在玄武巖質礫石上運用鉆、刻、掏、挖等工藝,石刻形象傳神?!?br/>
河姆渡和跨湖橋找到源頭
王海明介紹,小黃山遺址新石器文化早期遺存保存之完好,儲藏坑發現之多,石磨盤、石磨石出土數量之豐富,為江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所罕見。它是曹娥江流域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曹娥江流域乃至我省及東南沿海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突破,為跨湖橋文化來源這一困擾多年的重大問題的重新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和嶄新資料。
考古專家還推斷,小黃山類型文化遺存是河姆渡文化重要的來源之一。
王海明說,跨湖橋遺址、浦江上山遺址的發現,揭示我省新石器文化的多源性和復雜性。小黃山遺址發掘,將上山遺存和跨湖橋遺存兩個差距2000年、文化內涵難以比較聯系的兩個古老文化有機聯系起來,“盤活”了我省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格局。水稻遺存的發現,對農業起源特別是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
今日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