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秦皇島出土完整遼金古人類居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8-09

     

    一處距今800-1000年、完整的遼金時代古人類居址近日在河北省昌黎縣裴家堡村出土,填補了冀東濱海平原人類文明考古的空白。

    在裴家堡遺址已發掘的900平方米探方內,記者見到了灰坑、灰溝、房址、灶臺、火炕、煙道,以及陶器和瓷器的碎片等遼金時期人類生活遺跡。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沿海高速公路考古隊副隊長趙戰護介紹說,裴家堡遺址文化地層堆積比較厚,內涵豐富,預測發掘面積可達1400平方米。目前已經挖掘出土的遺跡包括灰坑20余座,灰溝3條,半地穴房址3座,露炊遺跡2處,以及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等。另外出土的還有“熙寧重寶”、“嘉佑通寶”、“淳化元寶”、“咸平元寶”等宋錢及鐵塊、礦渣。

    裴家堡遺址考古發掘是中國冀東地區近年來規模較大的一次,在已經挖掘的探方內,可清晰看見地層堆積有4層:耕土層、明清文化層、遼金文化層、沖積層。

    據考古隊隊長張曉崢分析,從出土的房址看,規模較大,房內設灶臺、火炕、煙囪等,說明遼金時期,隨著漢人的生活器具和生活習慣的傳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中已出現定居或半定居的村落﹔文化層下的沖積層出土的戰國夾砂繩紋紅陶釜,說明裴家堡一帶在戰國以后曾發過大水。戰國時期人們在此生活了不長時間便銷聲匿跡了,此后,經過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漫長歷史時期,到了遼金人們才又開始在此棲居并繁衍生息。歷史上這里曾是水患之地,水患大都來源于灤河水系的擺動泛濫,或者環渤海地區大規模的海侵。

    本次考古發掘不僅豐富了冀東地區的文化內涵,而且為研究戰國至元代以來古聚落的分布、變遷、生活方式、社會狀況乃至民宅建筑形式都提供了參考,同時也為環境、氣象、水文考古提供了數據。


    香港大公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