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巨幅唐代壁畫全貌現身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6-28]
10多米長的墓道兩側繪著巨幅壁畫,畫面上龍騰虎躍,人物﹑馬匹栩栩如生,隨著洛陽新區唐代壁畫墓考古發掘工作接近尾聲,罕見的唐代壁畫全貌展現于文物專家面前。觀摩這些巨幅壁畫,讓人恍若穿越歷史時空,回到了1000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有關專家稱,墓中壁畫畫幅之大﹑藝術之精美,為近年來唐墓發掘之最。
根據出土墓志記載,這兩座墓為唐睿宗李旦(公元662年至公元716年)當皇帝前,做安國相王時兩位孺人(夫人)唐氏和崔氏的墓。
壁畫題材極其豐富
兩墓相距不足百米,墓中壁畫內容極為相似。從墓道口開始,兩座墓的墓道、過洞、天井、甬道兩側依次繪有青龍、白虎,代表東、西方位;人物、馬、駱駝等,構成出行圖;過洞兩側繪有面目猙獰的門神,為長眠地下的墓主守門;天井和甬道兩側繪有扈前侍衛、童仆等各色人物,再現了墓主生前奢華的生活,其中人物、馬匹、駱駝尺寸和真人、真馬、真駝相差無幾。
目前,唐氏墓內壁畫共殘留有人物38個、馬4匹、駱駝2匹、青龍1條、白虎1頭。位于墓道口東側的青龍,長5.4米,口吐長舌,爪踏祥云之上,呈凌空欲飛之態。馬和駱駝肥碩強健,虎虎有生氣。墓道西側一個牽駝人頭戴三角形軟帽,從面部看為胡人。有意思的是,該墓天井兩側還繪有兩個五六十厘米高的侏儒形象。
崔氏墓中壁畫整體保存較差,殘留有人物14個,馬、駱駝各2匹,青龍1條,白虎1頭,其中墓道北段兩側一組人物保存完好。東側一人物著紅袍,手持彎弓,背著劍壺,壺中有箭;身上還斜挎一獵物雕,雕嘴張開。過洞兩側繪有兩個門神,面目猙獰,均背三尺長劍,一手握劍柄,一手執劍鞘,呈拔劍出鞘狀,極具動感。
直觀展示唐代社會。
據介紹,因這兩座墓的墓主均為皇親國戚,為其作畫的畫家也應為宮廷畫師。因此,這兩座墓的壁畫內容豐富,繪畫技巧高超。兩座墓壁畫中人物眾多,但面貌、服飾各不相同。壁畫畫幅巨大,但現場沒有打底稿時留下的痕跡,說明畫家畫前沒有打底稿,而是經過構思之后,運筆一氣呵成,使壁畫線條顯得簡潔流暢。墓中壁畫由紅、黑、黃幾種礦物質顏料繪制而成,雖經千余年仍然色彩絢麗,讓考古工作者驚嘆不已。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史家珍介紹,這兩座墓壁畫反映的內容多為現實生活。因此,這些壁畫在向我們展示唐代繪畫藝術成就的同時,也直觀、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唐代社會,特別是唐代上層社會的生活場景,為我們了解唐代的政治、歷史、繪畫、服飾、葬俗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兩墓壁畫畫幅之大、藝術之精美,為我市以前唐墓發掘所未見,在國內唐墓發掘中也屬罕見。
另據了解,這兩座墓歷史上雖屢遭盜擾,墓中隨葬品多數已被劫掠一空,但考古工作者從沒有遭到盜掘的兩個不大壁龕中,依然出土了300件二三十厘米高的紅泥陶俑,由此可以想象兩座墓當初的隨葬品是多么豐富。
來源:洛陽日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