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西安唐薦福寺內一批文物重見天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6-25



    去年2月28日,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院內開挖下水管道時,在塔身東北30多米處的花圃內發現一件唐代石羊。石羊是唐代人臣墓葬前神道兩側常見的石刻,具有恭順之意,怎么會出現在唐代薦福寺內?隨后在提取石羊的過程中,又在周圍接連發現了石佛殘身、石佛蓮花座。繼續向下開挖,一件面相豐頤,慈眉善目,肉髻低平,殘留有貼金裝飾的青石佛頭出土了,緊貼佛頭一側還平躺著一尊仰面朝天,佛首殘缺的青石佛身。就這樣,不經意間一座湮沒地下的文物寶庫打開了,薦福寺一段歷經滄桑的隱秘歷史突然靈光閃現并大放異彩。

    唐文明元年(684),高宗死后百日,皇室為他追薦“冥?!?,始立獻福寺。6年后武則天稱帝,改名薦福寺,并御賜飛白書匾額。薦福寺由王府改建而成,最初位于開化坊內。中宗即位后,“大加營飾”,于景龍年間(707—709),又在薦福寺南面的安仁坊,隔街另辟塔院,修建了一座15層的寺塔即小雁塔。會昌五年(845),武宗毀佛,薦福寺是當時長安城明令保留的4座寺院之一。唐末薦福寺院因毀于兵火,搬到塔院,寺塔合一,重新修建。宋、元、明、清薦福寺迭經修整,今天的布局和規模是明代以后形成的。

    這批文物都出土于一個約5米見方、1.7米深的灰池內,清理工作歷經一個星期,出土文物60多件,按質地分有石、陶、銅、玉等種類,時代跨度從漢代直至明清。

    佛教造像是這次出土文物最精彩的部分,隋、唐、宋、金、明各代皆有發現。大致可以定為隋代的有通體裝飾著繁冗精致瓔珞的青石菩薩殘軀、頭戴花鬘冠端莊慈愛的青石菩薩頭、頭部上方裝飾著纏枝卷草紋的菩薩造像殘碑、帶蓮花座的白石菩薩殘軀。屬于唐代的有基本可以修復完整的通高達2.3米的青石佛像,大致為初唐時期,還有砂石佛龕像、白石獅子、缺頭的白石結跏趺坐佛像。宋代以后的造像有一袒胸露乳坐于地上頭部殘缺的綠釉彌勒佛像;在一砂石地藏菩薩的底座下刻有“泰和甲子年記”的字樣,為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造像;一件頭戴兜鍪、身著鎧甲、腰系三角形魚鱗護襠的青石天王像具有明代的服飾造像特征。

    明清時期的殘碑出土2塊,揭示了明代修繕薦福寺的事件,佐證了“雁塔題名”的歷史盛事。其中一塊明代殘碑上尚存有9列71字,記載番僧勺思吉募集資金修繕薦福寺,工程完工后“繪圖赴京求額”,卻因僭越使用了皇宮才能使用的綠瓦而被“下法司治之”,最終化險為夷,皇帝“仍賜額曰大薦福寺”的一段歷史。這與薦福寺現存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圣旨碑所記載的史實相互印證。另一塊明清時期的殘碑上勒石刻名“西闈中式舉人三十名”,尚存8人的名姓和籍貫?!把闼}名”是唐代進士金榜題名后在慈恩寺大雁塔下書名留念的榮耀之事,流風綿延不絕。明清時期,文舉繼續在大雁塔題名,武舉則改在小雁塔題名,是陜甘地區文人武士的人生快事。

    出土了大量磚瓦建筑構件,采集有漢代云紋瓦當、文字瓦當、唐代蓮花紋瓦當、明代孔雀藍釉龍紋瓦當、孔雀藍釉仙人騎鳳瓦、明清時期的獸面紋瓦當。其中仙人騎鳳瓦雖仙人和鳳鳥頭皆殘缺,但施釉華麗,仙人側身坐于鳳身,可能裝飾于屋脊中部,由此可以想見明代修繕薦福寺的豪華。

    灰池內還出土有生活類器物,如陶質的象棋子、翡翠耳環、古代銅幣,此外還有一些殘破的喪葬明器,有釉陶倉、胡俑頭、騎馬俑、陶牛、陶鞍馬等。

    這次出土的器物是現代遺存與古代遺存的混合,在我國考古史上十分罕見。根據當年小雁塔修繕負責人的指證,這座灰池可能是1964—1965年修繕小雁塔開挖的2個濾灰坑之一。在灰池內的東部上層生活垃圾堆積中,發現了一件1965年的陜西自行車車牌和一件瓶底三環圖案兩側標有“66”、“12”字樣的綠色玻璃瓶,可能為1966年12月生產。這批文物雖然多有殘缺,但沒有掩埋前故意損毀的明顯跡象,而且文物的出土位置比較分散,有避免相互撞擊損壞之意。據推測,這批文物可能是文革初期在社會動亂的歷史背景下,作為殘破的“四舊”而封藏掩埋地下的。也有健在的文物部門的老前輩猜測可能是在“備戰備荒”的年月里,把一些難以存放的文物有意暫時埋在這里。遺憾的是,經過40年的人事變遷,已經沒有人能夠確切說清楚灰池內埋藏文物的秘密。

    小雁塔在建國以后成為西安市文物管理部門的所在地,存放文物的老庫房就在灰池附近。由于條件所限,當時征集的一些流散石質文物臨時露天存放在院內。石羊和部分石質造像可能是露天存放在這里的西安地區征集文物,墓葬明器應該是當時進行掩埋處理的一些殘破較甚的征集或出土文物。同時也有很多文物應該屬于薦福寺的遺存,比如印證薦福寺歷史的2塊殘碑以及許多建筑構件。根據一些老人的回憶,建國以后薦福寺地面的佛教造像毀壞殆盡,那么大量的佛教造像究竟是從哪里來的?20世紀80年代在小雁塔北馬路對面的解放軍政治學院校門內修路時發現2尊隋代菩薩殘軀,與此次灰池內出土的菩薩造型相仿。那里是唐代薦福寺的寺院所在,小雁塔則位于該寺的塔院內,這提示這里出土的佛教造像有些應該屬于薦福寺的原物。

    西安薦福寺灰池內的文物歷經滄桑,躲過了動亂歲月,在“盛世文物興”的年代重新出土問世,成為小雁塔歷史上的一大事件。它為今年即將在此建設開館的西安博物院增添了新的“鎮館之寶”。(張全民)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