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200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上)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4-20







    1、河北易縣北福地史前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考古領隊:段宏振

      易縣北福地遺址發現于1985年,是河北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對研究北方地區史前文化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直備受學術界關注。2003—2004年度的發掘,發現了3個階段的新石器時代遺存,其中北福地一期遺存是此次發掘最重要的發現,其年代與磁山文化、興隆洼文化的年代大體相當(公元前6000—5000年),在地域上填補了此2支文化之間的空白。遺址中發現大量的房址、灰坑、還發現了祭祀場遺跡,出土了玉器、石器、陶器等重要遺物,特別是發現了大量刻陶假面面具,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史前面具作品,為研究原始宗教或巫術提供了重要新資料。

      北福地遺址正處在新石器時代中原、北方、山東三大文化區之間的夾縫交界地帶,文化地理關鍵,是研究三系統之間錯綜復雜關系的重要地域。此外,遺址屬于史前村落遺址,是早期新石器文化生存發展于環境人地關系研究的較好個案標本。

                     

      2、山西芮城清涼寺墓地

      時代:新石器時代

      發掘單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考古領隊:薛新明

      芮城清涼寺墓地屬于寺里——坡頭遺址(即“坡頭遺址”),遺址最早發現于1955、1965年,屬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墓地總面積近5000平方米。2004年的發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葬排列有序,南北成行,東西成列,同時也存在著比較復雜的打破關系。墓內共出土玉璧、玉鉞、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

      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的大規模墓地在全國還是首次發現并發掘。發掘者認為,該墓地的發現和發掘促進了對以前一些認識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清涼寺墓地代表的時代是史前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而墓葬所在的區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區,也是廟底溝二期文化腹心地區,當時中原地區正在發生一次大規模的文化變革,周邊各種文化因素和理念在這里匯聚。這批以隨葬玉石器、特殊葬制為特色的墓地,對詮釋這一地區的復興歷程具有著毋庸置疑的作用,對中原地區文明起源及與此相關的學術課題研究也將有所助益,是近年來少見的重要發現。

             

      3、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

      時代:夏商

      發掘單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考古領隊:許宏

      2004年偃師二里頭遺址宮殿區發現了宮城城墻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車轍、綠松石器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遺存。

      發掘確認宮城平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0.8萬平方米。宮殿區內已發掘的大型建筑基址達9座,最新的發掘結果表明,其中至少存在2組具有明確中軸線的建筑基址群。二里頭遺址宮城是迄今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宮城遺跡??v橫交錯的中心區道路網、方正規矩的宮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頭遺址是一處經縝密規劃、布局嚴整的大型都邑。二里頭遺址的布局開中國古代都城營建制度的先河。

      在宮殿區大路發現的車轍痕,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車轍遺跡,它的發現將我國雙輪車的出現時間上推至二里頭文化早期。而屬于二里頭文化四期的大型夯土工程和綠松石器作坊的發現表明,二里頭遺址在此期仍屬高規格的大型聚落。二里頭文化四期正值一般認為的夏商王朝更替的關鍵期,上述發現為夏商文化分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里頭文化早期貴族墓出土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全長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4、新疆若羌羅布泊小河墓地
      時代:青銅時代

      發掘單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領隊:伊弟利斯

      發現罕見的具有祭祀功能的泥殼木棺墓、墓地規格最高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木尸”墓。

      部分墓葬尸體、服飾、隨葬品保存較好,采集30多具古尸標本,出土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

      遺存的時空關系基本廓清。

      小河墓地在上世紀初由羅布獵人奧爾德克首次發現,1934年瑞典考古學家貝格曼進行了調查發掘。從2002年底以來,通過跨4個年度的沙漠考古,共計發掘墓葬167座,出土珍貴文物數以千計。

      墓地的外觀為一個巨大的橢圓形沙山。在不斷的自然風積和構筑墓葬時的人工堆沙過程中,沙山越來越高。墓葬區南北兩側各立一排整齊的木柵墻,客觀起到減緩風蝕作用。

      墓地絕大多數墓葬結構一致,一般是先挖沙坑、坑中置胡楊木棺,然后在棺前后栽豎標志死者性別的立木作為墓葬標志物。一墓一棺。還發現少量特殊的泥殼木棺墓及一座木房式墓葬。

      小河墓地上層的100多座墓葬已被破壞,完整保留下來經過科學發掘的墓約是原來整個墓地的一半。墓地上部采集到的高3米左右的木雕人像、數千根的短木楔在發掘墓葬中未見,表明上層被破壞的墓葬和已發掘的墓葬有較大的區別。發掘墓葬分層明確,早晚之間遺跡遺物發生明顯變化,這些現象都表明墓地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上限有可能早于孔雀河古墓溝墓地年代,即公元前二千紀初。

      樓蘭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表明,在這一地區存在一支文化面貌獨特的考古文化。由于良好的埋藏條件,墓地諸多方面的信息得以較為全面的保存,尤其是極為豐富的與原始宗教有關的遺存,一批保存相對完整的古尸、服飾等等,都為國內外史前考古所罕見。它將在更寬的領域對周邊其它地區的考古產生影響。小河墓地的全面發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一個重要進展。

                   

      5、湖南寧鄉炭河里西周城址

      時代:西周

      發掘單位: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領隊:向桃初

      發現、解剖并確認了西周時期的城墻,揭露2座大型人工黃土臺建筑基址,清理出2座可能為宮殿建筑的大型房屋遺跡。在城內外均發現了與城墻同時的壕溝線索,并對壕溝的走向、形成原因、溝內堆積情況及時代等進行了發掘。在城外臺地上發現清理了西周時期小型貴族墓葬7座,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和玉器。

      西周時期古城址是首次在湖南發現,在整個南方地區也不多見。炭河里西周方國都城遺址的發現,對研究湖南地方史、地方青銅文化和早期國家社會的形成等具有重大意義。找到了備受學術界關注的“寧鄉銅器群”所屬的考古學文化,為湘江流域乃至整個南方地區商周青銅文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