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克瓷與漳州窯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11-25]
在明清時期的外銷瓷中,有種被稱為“克拉克瓷”的瓷器??死耍↘raak)一詞,原是當時荷蘭人對葡萄牙貨船的稱呼。1603年,荷蘭人在馬六甲海峽截獲了一艘名為“The Carrack Cafherira”的葡萄牙商船,并將船上裝載的瓷器拍賣,當時將這批瓷器稱為克拉克瓷,以后相沿成習而將紋樣、圖案與其類似的瓷器均冠以這一名稱?,F在一般認為它的代表性器物是青花開光大盤,因而便直接以“克拉克瓷”作為此類青花開光大盤的別稱。
克拉克瓷大盤的樣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敞口(也有菱花口)、弧腹、平底、矮圈足;一般在腹與底的交接處以青花雙圈或三圈紋將盤面分割為兩部分,圈外即腹壁至口沿處,繪四、六、八、九等分的開光圖案,有的還襯以錦地或海波紋地,開光內多繪花草、松竹、禽鳥、山水、亭臺等,還有在大開光之間夾小開光的,內繪雜寶、折枝花等;圈內即盤底,一般繪主題紋樣,主要有花卉草木、珍禽瑞獸、人物故事等;有的還在外腹部簡筆繪草葉、綬帶、雜寶等;盤口徑多為30厘米以上,大者至50厘米。另一種為寬沿、撇口或口沿外折、淺弧腹、平底、矮圈足;一部分盤的青花裝飾方法與前者相同,開光圖案繪于口、腹部;還有的將開光繪于口沿上而讓腹壁露白,或在露白處繪對稱的一、二組較簡潔的圖案(有花卉草木、綬帶、雜寶等),盤底仍繪主題紋樣,外腹也見繪簡筆紋飾的;口徑大小與前者略同。
從克拉克瓷的胎質、釉色、青花呈色和紋樣圖案的筆調來看,明顯可分為兩類。一類胎色白或灰白,胎質細膩、致密,胎體較薄,施透明釉,有的釉層較薄但均勻,多數圈足內滿釉、足底刮釉露胎;青花呈色有藍、深藍等,色調多顯濃艷;繪法、筆調雖工整、細致但也略顯拘謹,構圖、布局縝密而覺繁縟,例如在盤底主題紋樣的周圍常常加上六方、八方或葵形框,空隙處再填以花卉、錦地、如意云頭等,使得盤面更顯擁擠。
另一類克拉克瓷盤胎色亦為白色或灰白色,胎質致密但顆粒較前者稍粗,胎體較厚,施透明釉,但釉層厚薄不勻,一般是外腹近底處的釉層較厚些,多是燒造時釉水下淌、將鋪墊于匣缽內起間隔作用的砂粒粘于器底,成為所謂“砂足器”(或“砂底器”);圈足內多不施釉,或有施釉也是隨意、草率、厚薄不勻。青花的呈色多為藍灰,還有黑灰、灰綠等,色調濃淡不一。一部分大盤的紋樣構圖近似前者,不甚工整;而大部分的盤面多有留白,繪法不拘一格、筆調揮灑自如,畫面較為疏朗、活潑。
上述兩類胎釉及工藝特征,青花色料,繪法筆調等各不相同的克拉克瓷,顯然不是來自同一個窯口和產地。前者即胎薄釉亮、畫面規整、青花濃艷者,其中的一部分應是景德鎮窯的產品;另一部分瓷質、釉色稍差,青花色調較黯淡者,曾在江西廣昌出土較多,其窯口目前仍有爭議。而后者(即“砂足器”)由于近幾年的考古新發現,證實大部分是福建漳州窯的產品。
漳州地區在宋元時期即有較發達的瓷業,產品也多外銷。明中、后期,漳州的月港成為最大的民間對外貿易港,刺激了漳州地區窯業的生產,以平和縣南勝、五寨地區為中心的窯場迅速崛起,或模仿景瓷或根據海外風習定燒。急功近利、粗放草率、是其生產特點,外銷是其生產目的。這也是其產品在國內很少發現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知海外以東南亞和日本為多,東非也有(如著名的埃及福斯塔遺址就出土有漳州窯瓷片);歐洲的情況不大清楚,當年在阿姆斯特丹拍賣克拉克瓷的時候,似乎也未留下詳細的資料。如今水下考古的發現,為我們提供了可靠的信息:1600年沉沒于菲律賓海域的西班牙指揮艦“圣迭戈號”和1613年沉沒于大西洋的“白獅號”沉船內,都打撈出兩類的克拉克瓷。那么,在1603年的克拉克船上,很可能也是同樣的情形呢。
來源: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