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讓廣州不缺失歷史、傳統文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2-24]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一個城市擁有了佐證自已歷史的豐富文物,那么,這個城市就有了傳統,有了歷史精神,也有了文明的靈魂。
如今,中國許多城市,在走過一段大建設、大破壞之路后,逐步認識到了歷史、文化的重要性,開始對文化、文物保護重視起來。
羊城廣州,也在近幾年頓悟,加大了對歷史文物的保護。開始于2003年6月的全市第四次文物普查,經過一年多來以地毯式拉網搜索,新查出了3000余件文物,一一登記造冊。
據廣州市文化局有關人員介紹,新查出的文物將分為不同等級,從國家、省、市,到區、鎮,甚至村,級級都要保。這些文物將被劃入紫線控制范圍,按照《文物法》規定,紫線高于紅線。這意味著,將來搞建設,紅線再想超越紫線,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與以往開展的文物普查不同的是,大量民間文物此次進入登記范圍,它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原始族譜、近代工業遺址、近代商業遺址、近代港口遺址、抗日戰爭遺址,以及地方望族大姓和地方名人古墓、故居遺址。所有文物將在《文物法》框架之下獲得保護,以為子孫后代保留一份祖宗文化遺產。
是次普查,對于正處于快速建設時期的廣州來說,及時必要,正當其時。
中共廣州市委書記林樹森稱,今后中國城市競爭是“以文化論輸贏”。以犧牲文物為代價搞經濟建設的事情,廣州市再也不想做了。
在新世紀,廣州提出建成輻射全國、影響東南亞的國際都市的規劃目標。近幾年,廣州的“硬件”建設勢如破竹,新機場、南沙開發、珠江新城標志性高樓、十多條地鐵線路的規劃建設、番禺新火車站及珠三角城際鐵路交通,個個大手筆,不同凡響。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歷史依然有跡可尋,這對擁有二千年歷史的廣州,是最好的交待。
?。ㄖ行律纾?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