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浙江安吉發掘大型戰國時期越國墓葬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5-02-23



    本報訊 去年11月—今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吉縣博物館,對安吉龍山土墩墓群中由于窯廠取土破壞比較嚴重的141號土墩,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墓葬雖已遭現代嚴重盜掘,遺留的隨葬品寥寥無幾,但仍出土了龍形玉佩、玉環、玉扳指等重要文物,特別是在墓葬封土外發現陪葬器物坑一處,共出土100多件陶瓷器,對認識越國大墓的葬制具有重要意義。

    墓葬結構及相關遺跡遺物 墓葬位于安吉縣遞鋪鎮古城村龍山東麓,按調查資料編號為龍D141。發掘前地面上保存有高大的封土,封土墩長徑50、短徑40米左右,高達8米。墓葬為有甬道的長方形土坑木槨墓,坐西朝東,墓坑完全開口在生土面上,規模巨大,長17.5、寬7.5、深1—1.5米,坑壁陡直,壁上可見清晰的工具加工痕跡,底部十分平整。墓內木槨早已腐朽,坑底留有2條墊置木槨的縱向枕木構。從腐朽后留下的痕跡和發現的一些樹皮分析,可知當時木槨的形制為橫截面呈三角形的兩面斜坡狀,木槨外包裹有樹皮。墓坑底部統一鋪墊有一層5厘米左右厚的細木炭,槨外緊貼木槨的四周填筑白膏泥,其外為五花土。

    甬道設在墓坑東頭正中,挖入地下很淺,底部略向坑內傾斜,寬3.4—3.6、深0.—0.4米。甬道正中挖有一條排水溝,溝底鋪疊有好幾層直徑在10—20厘米左右的塊石,用于向外瀝水。甬道兩邊底面上各留有一排密集的柱洞,并一直通向坑內與木槨相連。有的柱洞內還留有木頭腐朽痕跡,表明當時在木槨的前面還建有木結構的甬道,而從柱洞均向內傾的跡象可以判定,木結構甬道的形制也是橫截面呈三角形的兩面斜坡狀,與木槨形制一致。

    墓內遭嚴重盜掘,盜墓分子翻遍了整個墓底,隨葬品幾乎洗劫一空,但仍出土了2件龍形玉佩、2件玉環、1件玉扳指等玉質文物。其中1件龍形玉佩不但雕琢十分精細,造型極其優美,而且體形較大,長9、寬8厘米,堪稱玉器中的精品。其他出土物還有一些陶璧、陶瑗、陶紡輪和多達76件的陶質羊角與牛角形器,另外還發現2件漆木甲腐朽后留下的漆皮痕跡。

    此墓發掘的重要發現是在墓葬的北面封土外10.5米處,經過主動尋找發現陪葬器物坑一處,坑長11、寬3、殘深0.3米左右,方向與墓葬完全一致。當時巨大的坑內全部擺滿陶瓷器,惜因距地表太淺,大部分已被擾亂破壞,殘存陶瓷器物達150多件,估計原先數量在500件以上。出土的陶瓷器主要是一些日常生活用的大型盛儲器和小型飲食器皿,器類有印紋硬陶的甕、壇和麻布紋小罐,原始瓷的獸面紋小鼎、盂、杯、盅、豆和器蓋,另外還有一些仿青銅器的原始瓷與硬陶的鈴、硬陶鑒等陶瓷禮樂器。由于殘碎片較多,許多器形還有待在今后的整理拼對中進一步辨認。


    根據出土器物和墓葬的規模,可以判定是一座戰國早期的越國大墓,大體形龍形玉佩和2件漆木甲的存在,不但表明墓主人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與身份,而且說明墓主人應是一位統領軍隊的男性首領。

    價值與意義 這座大墓雖嚴重被盜,出土文物很少,但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1、墓葬內的木槨和甬道雖已腐朽,但根據留下的跡象觀察,可知其形制為橫截面呈三角形的兩面斜坡狀,而且槨外也包裹有樹皮,這與前幾年發現的紹興印山越王陵的木槨和甬道形制是一致的。這是繼印山越王陵之后能明確判定為長方形兩面坡狀木槨的第一個重要墓例,它對研究認識越國上層高級貴族大墓的墓室形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新資料?;蛟S可認為,橫截面呈三角形的長方形兩面坡狀木槨,是越國王陵、王室墓和其他高級貴族大墓所普遍采用的獨有形制。

    2、作為大墓的重要組成部分,墓葬封土外陪葬器物坑的發現,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發現與收獲。此前,在去年上半年長興鼻子山戰國大墓發掘中,已發現第一例具有墓外器物坑的越國大墓,可惜在機械施工中大部分被破壞。這次在發掘中主動尋找后的再次發現,表明墓外專門設立陪葬器物坑,或許可作為越國大墓一項具有規律性的葬制葬俗來認識,它的發現不但對認識越國大墓的葬制葬俗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開闊了對越國大墓的認識視野,對今后的工作也頗具啟發性和指導性。

    3、墓內大量陶質角狀器的出土,對于認識此類器物的真正用途頗具啟發性。陶質的羊角形器在以往江浙一帶春秋戰國墓葬發掘中常有出土,但由于一般數量不多,也無明確或固定的共存與配伍關系,因此,對于此類角狀器的實際用途,過去一直不能明確,考古界一直在疑惑和思考中,曾一度認為可能是一種支架某種器物的支座。本次墓葬中經盜掘破壞后仍留下76件這類角狀器,如此大量的角狀器基本堆積在一起,沒有其他的共存器物,而且從其質地、大小和形狀區分,可分為羊角形和牛角形2種,羊角形為硬陶質地,體形較小,喇叭狀的底邊多施有戳孔和刻劃紋飾,牛角形為泥質陶質地,體形高大。如果作為支座用途,那么多的支座隨葬在如此高規格的大墓內,實是很難理解,也解釋不通,而且按其形狀實際上也很難支住器物。因此,這座大墓中如此之多角狀器的出土,啟發了對此類器物真實用途的深層思考,現在可以認為,它們并非是支座,而應該實際代表著羊角與牛角,是一種財富的象征,這也是這座大墓發掘所帶來的重要收獲。

    4、大墓所在位置與現存于龍山北麓的一座春秋戰國時期古城遺址僅一山之隔、約2公里之遙,墓葬與城址具有內在關系的必然性。

    (陳元甫 黃昊德 邱宏亮 程亦勝)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