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在清理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早期大型夯土基址(3號基址)院內的墓葬時,于其中一座貴族墓中發現了一件大型綠松石器。因現場技術條件有限,為確保其不受損壞,在獲取了墓葬的基本材料后,將其整體套箱起取,運回室內。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文物保護技術人員的努力,一件綠松石龍形器終于被清理出來。
綠松石龍形器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肩部至髖骨處。全器由2000余片各種形狀的綠松石片組合而成,每片綠松石的大小僅有0.2—0.9、厚度僅0.1厘米左右。綠松石原應粘嵌在某種有機物上,其所依托的有機物已腐朽,僅在局部發現白色灰痕。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色彩絢麗。龍身長64.5厘米,中部最寬處4厘米。
龍頭置于由綠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綠松石拼合出有層次的圖案,多處有由龍頭伸出的卷曲弧線,似表現龍須或鬢的形象,另有拼嵌出圓孔的弧形紋樣。托座外緣立面粘嵌2排綠松石。龍頭較托座微隆起,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3節實心半圓形的青、白玉柱組成額面中脊和鼻梁,綠松石質蒜頭狀鼻端碩大醒目。玉柱和鼻端根部均雕有平行凸弦紋和淺槽裝飾。兩側弧切出對稱的眼眶輪廓,為梭形眼,輪廓線富于動感。眼眶內另嵌綠松石片,以頂面弧凸的圓餅形白玉為睛。在半圓形玉柱的底面發現有白色和淺黃色附著物,可能是粘接劑的痕跡。
龍身略呈波狀曲伏,中部出脊線,向兩側下斜,外緣立面粘嵌一排綠松石片。由綠松石片組成的菱形主紋象征鱗紋,連續分布于全體,由頸至尾至少12個單元。龍身近尾部漸變為圓弧隆起,因此更為逼真,尾尖內蜷,躍然欲生。
距綠松石龍尾端3.6厘米處,發現一件綠松石條形飾,與龍體近于垂直。二者之間有紅色漆痕相連,推測此物與龍體所依附的有機質物體原應為一體。上部由一排橫長方形石片和一排縱長方形石片平行嵌合而成,下部則表現出連續的似勾云紋的圖案,其西端一片綠松石上還旋出若干凸弦紋。
由龍首至條形飾總長70.2厘米。整個龍形器及其近旁發現多處紅色漆痕。
以往在龍山時代至二里頭時代的貴族墓葬中就曾有大量的綠松石片集中出土,這些綠松石片原來均可能粘嵌于有機物上,但出土時大多散亂而無法復原其全貌。因此,這一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彌足珍貴。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體量之大,在中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
?。ㄖ袊奈飯螅?br/>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