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建筑遺址堆滿了垃圾雜物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2-31]
一處罕見的南唐建筑遺址,竟然被堆滿了垃圾,還和隨意搭建的棚戶房做起了“鄰居”。昨天,市民韋先生告訴記者,位于江寧路某小區內的一處珍貴南唐時期文物,目前的保護狀況不容樂觀。
南唐遺址上堆著垃圾雜物
韋先生所說的這處南唐建筑遺址位于江寧路一小區東部,正好緊貼著武定門段明城墻根。這一遺址由青灰色的長方形磚每兩層交縫平鋪而成,共砌筑二十一層。測量后,記者發現,每塊青磚長36.5厘米,寬19厘米,厚5.6厘米,和明城墻城磚尺寸大小明顯不同。據介紹,考古工作者曾發現這些青磚和南唐二陵用磚基本一致,據此認定此處遺址年代為南唐?,F在遺址的上方和旁邊搭建起了建筑的基本架構,據說這是為了方便登上城墻而建造的,屬于武定門明城墻公園的一部分,但不知何故,這些建筑造了一半,已經停工。
在韋先生的指點下,記者看到,現場的狀況果然如他所言,堆滿了垃圾雜物。一些破沙發、破窗框、木頭、樹枝、帆布等雜物隨意放置在建筑遺址上,雜亂不堪。很多青磚從基址上脫落,四處亂堆,一位居民告訴記者,曾有人從這里拿走了不少這樣的南唐時期青磚。建筑北側還緊靠著基址搭建了兩座用磚頭砌的簡易小棚屋,門前堆了不少生活垃圾。住在里面的一位男子告訴記者,他們是某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記者在現場走了一圈,沒有發現任何表明此地是文物單位的標志。
當年曾是重大文物發現
一位文物專家昨天為記者介紹了這處南唐遺址,通過他的描述,記者發現,這處遺址擁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是南京地區少見的南唐文物遺址之一。
據介紹,2001年5月,文物工作者在明代城墻武定門段維修取土時無意發現了這座古代基址。通過考古發掘,發現古建筑遺址長15.85米,寬7.61米,現高1.6米。其北端墻體保存完好,而南端、西端曾經遭到較為嚴重的破壞。東端距明城墻僅一米,南端一側則被由東向南折的明代城墻疊壓在下。經過對遺址上用磚的研究,考古工作者判斷此地為南唐時期建筑遺址,具有南唐時期建筑風格特征。
這位文物專家告訴記者,2001年,這處遺址的發現曾經在考古界引起過轟動,被公認為繼上世紀50年代南唐二陵考古發掘后的又一次重大發現,為研究南唐時期的都城范圍、城市布局、建筑構造以及營建特點都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還不是任何級別的文保單位
而自從2001年發現之后,專家對于該遺址當年是何建筑進行過研究,初步排除了是南唐金陵城垣的可能性,而認為是南唐時都城有名的建筑“伏龜樓”的可能性極大。
據《景定建康志》載:“伏龜樓在府城上東南隅,景定元年,馬大使光祖增創硬樓八十八間”,“城西隅據西頭岡阜之脊,其南接長干山勢,又有伏龜樓在城上東南隅”。宋楊萬里又有詩云:“偶上伏龜樓上望,一環碧玉缺城西”。證明始建于南唐的伏龜樓位于當時金陵城東南隅,地勢較高,可登高遠眺城西,是當時一處重要的戰略制高點,該樓至少到南宋時還存在。
記者把此處遺址的重要性告訴了韋先生,韋先生表示很不可理解:該遺址既然曾是重大考古發現,還很可能是金陵名樓——“伏龜樓”,為何現場的狀況是這般臟亂,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呢,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早點對遺址進行妥善保護。
記者昨日就此事還采訪了南京市文化局有關部門,得到的答復是,這處遺址目前還不是任何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但文物局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文物部門將首先對該遺址進行定級,然后制定妥善的保護措施。(金陵晚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