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發現至少16座古代石城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2-12]
位于瀟賀古道上的賀州市,新近發現了至少有16座的古代石城遺址:八步區的中華石城、北津石城、栗木石城;昭平縣的中洞石城、界塘石城、山根石城、北陀石城;鐘山縣的牛廟石城、荷塘石城、楓木石城;富川瑤族自治縣的福溪石城、秀山石城、東山石城、九月山石堡、螺絲山石堡、米離山石堡。這16座石城組成了賀州寵大的石城群,是賀州文物考古的一個重大發現。
我國傳統的石城又稱石堡,是指古人用石頭作城墻圍起來的村鎮。而賀州石城是古人利用天然的環狀喀斯特地貌加以人工修筑而成的城池。此前,賀州市僅有位于八步區鋪門鎮的中華石城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一座石城曾有過報道,其它石城卻鮮為人知,連各縣區的史志中也沒有提及,這次新發現的十幾座石城,一部分是文物工作者在考古中發現的,另一部分是一位業余作者用了大半年時間,在深入民間調查采訪中發現的。目前,市文物部門對賀州石城群的發現已引起高度重視,各種調查考證正在進行中,同時已經向國家文物局提出了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申請。
賀州石城主要分布在瀟賀古道交通要沖的喀斯特地貌石山中,昭平縣的幾座石城也是分布在古代賀江與桂江陸路連接的瀟賀古道支線上。瀟賀古道在秦漢時是中原溝通嶺南的一條重要軍事通道,同時又是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線,其地位十分顯要。從秦始皇平定嶺南、岳飛征剿曹成、潘美兵伐南漢、太平天國軍北上和回師、到日本侵略者進犯廣西,瀟賀古道上大大小小的戰事難以計數。
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后,古道上的百姓都備受蹂躪,土地無不哀鴻遍野。人們為了生命和財產安全,在古代戰爭冷兵器和低級火藥兵器的時代,建造石城以躲避戰爭和用以防御,無疑是一條很好的辦法。賀州現存的石城有的建在地勢險要的山頂,如中洞石城和富川的幾座石堡;有的利用天然石山的山坳,在隘口處修筑起多道城墻和城門,如牛廟石城、界塘石城、山根石城等,以確保安全。另外,很多石城還修筑有城垛、眺望臺或炮臺,用于防御。
賀州石城的建筑年代以中華石城為最早,根據其外圍分布的古墓群和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自然形成。在各個年代各地的石城都是在不斷的發展中進行加固的。賀州石城大多數是建在荒山野嶺上,平時沒有固定居民,只是遇到戰亂時為了躲避匪劫而作為臨時棲身的場所。有幾座石城本來就是村莊,歷史上一直以來都有固定居民,如中華石城、楓木石城、荷塘石城,城內石板街、古民居建得十分輝煌。中華石城還曾經是信都廳、信都巡檢所、信都縣等地方行政機關的駐地。富川縣的幾座石堡在宋代至清代,還是培養過很多位狀元和進士的書院,這些建在石山頂上的石堡,平時是學子們的書院,到了戰亂時,又成為了人們避難的城池。
新近發現的賀州石城群,雖然在經歷了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歲月的侵蝕和無數次戰火的洗禮,石城整體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大多數石城基本上仍保存著原貌,有的整座石城如中洞石城的城墻、城門、城垛都保存得十分完整,具有級高的旅游開發價值。(世藝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