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為配合陜北安(塞)—靖(邊)高速公路(安塞段)的建設,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延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建了安(塞)—靖(邊)考古隊,在安塞縣博物館的配合下,于2—8月對沿線的遺址和墓葬進行發掘和清理,其中城峁城址的發掘取得了重要的收獲。
城峁城址位于陜北延安地區安塞縣化子坪鄉楊園村城峁自然村北150米處的半山坡上,背山面水,西邊為延河,東邊為炮臺疙瘩山,南北為2條大溝——后溝和城子溝。平面呈不甚規整的梯形,北窄南寬,依山勢而建,南北長約500、東西平均寬約3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城墻保存較好,城墻夯筑,夯層厚10—15厘米,夯窩清楚。
此次發掘面積總計約675平方米。清理宋、金時期房基(套房)6座、灶坑12個、灰坑和窖藏144個、帶有進、出口水管或水槽的過濾池4個及仰韶房子1座等遺跡,并出土大量的瓷器、陶器及石、鐵、銅質文物。
金代時期的房址共發現4座,位于耕土層之下的金代文化層,僅保留部分墻基和柱礎石,墻基全部用石板鋪砌而成,保留高度不等,高者可達100厘米,低者僅幾厘米,主墻(承重墻)的寬度(60厘米)明顯大于隔墻(45厘米),大部分墻基和柱礎石被農民平整土地和修建蔬菜大棚時破壞。其中有一座套房,其主墻保留長度12米,四隔墻基本呈等距離排列,長度約5米,總面積達60多平方米,房屋內、外安裝有排水管道。地頭和農家院落中散落著各種柱礎石,田地里分布著大量的小石塊,個別地方的石塊堆積成石堆,加之金代文化層本身就是以碎石片為主夾少量沙土的文化堆積,足可見當年房屋的規模。這些石頭或石片全部來自山下延河及支流兩邊的第三紀板巖,是當年為了修建房屋從山下搬來砌墻用的,另外在T11的H38內發現鴟吻(殘)一對。
宋代時期的房基共發現2座,均被后期的房基和灰坑破壞,其中一座僅保留正方形柱基4個,其邊長約60、深30—50厘米不等,底部分別為夯筑及卵石、片石鋪成。灶坑位于房子內,呈長方形、瓢形、圓形或橢圓形,長方形灶壁用磚塊、石塊砌成,瓢形、圓形或橢圓形灶壁用草拌泥涂抹后經歷過火燒,呈約5厘米厚的紅燒結。
仰韶時期的房子平面為長方形,長600、寬500、壁高15厘米,疊壓于宋代地層下,破壞嚴重,地面平整,全部經歷過火燒。灶坑(火坑)位于房子東部,圓形,直徑120、深65厘米,經歷過火燒,呈青、紅燒結。填土內出土少量陶片,可辨器形有彩陶盆、尖底瓶、陶罐等,這是城峁城址中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
宋金時期的灰坑、窖藏數量較多,共144個,形狀分別為圓形筒狀、袋狀、橢圓形、長方形及不規則形狀等。且個別灰坑四周經過處理,深度達3米多,可能是作為儲藏用的?;铱觾瘸鐾链罅康拇善?、陶器、陶瓷殘片、鐵質、銅質、骨質文物外,還出土數量較多的獸骨殘骸。動物骨骼以羊、馬為主,其次為豬、鹿、牛、狗等。
瓷器的年代為宋、金時期,數量大、器類較多,有小盞、大碗、小碗、盤、碟、器蓋、罐、盆、瓶、壺、蓋碗、渣斗、尊、燈、梅瓶、瓷枕、小型瓷塑(馬1和瓷人2)、小酒盅等,主要以耀州窯青瓷和定窯系白瓷為主,其次為磁州窯系的紅綠彩瓷和青白瓷系的影青瓷,個別為鈞窯系的天藍色瓷器殘片,另有一小部分粗瓷敞口黑、白碗。一件直口大白碗,可能為當地窯口所燒。以碗、盞為主的耀州窯青瓷,口呈喇叭形,圖案以印花纏枝牡丹、菊花紋為主,其次為海水魚游紋、波浪紋、內底中心的團菊紋等。有幾件瓷器內、外都布滿圖案,是耀州窯瓷器圖案復雜達到頂峰時的產品。修飾較為簡單,有葵口、刻畫的扇折紋、瓜棱紋等。另有一件紅瓷碗和一件黑色梅瓶,從胎質看,也應是耀州窯系的器物。以敞口大碗、高圈足小碗和盤為主的定窯瓷系瓷器,呈胎白、胎薄、瓷質細膩、釉色潤澤如玉、瓷白的特征,沒有任何裝飾花紋圖案,僅在器物外壁有瓜棱紋、器口有葵紋。從其特征分析,它們來自定窯系山西窯口,不是主窯定窯的產品。但不論胎質,還是釉質,明顯優于當地窯口所燒的白瓷碗。以小碗為主的青白瓷系,呈胎白、質薄、透明度高、釉色晶瑩、色澤如玉的特征,紋飾為簡單的花草紋。還有個別類型的瓷器如油滴釉黑瓷、白地黑花渣斗可能來源于北方地區的臨汾窯、鶴壁窯、定窯等,但具體窯口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陶器與瓷器相比,數量明顯減少,但器類較多,有碗、缽、罐、盤、盆、水槽1、水管6、瓦當2、陶輪、紡輪、陶球、建筑構件鴟吻、瓦及陶塑(羊2、人頭像1、猴1)等。陶質主要為泥質灰陶,個別夾砂陶。
鐵器以鐵錢為主,約180枚,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徑約33毫米,占絕大部分,小的直徑約25毫米,鐵銹嚴重,僅個別能看到“崇寧通寶”的字樣。另有鐵鏃2、鐵蒺藜5、刀、斧、環4件。
銅器以銅錢為主,約90枚,主要為宋代的“崇寧通寶”、“熙寧重寶”、“太平通寶”、“天元通寶”、“嘉祐元寶”、“慶歷重寶”。其次為“開元通寶”,另有銅鏡1、弩機1、小銅環1件。
石質工具有大型的柱礎石、(作戰時)從城上往下扔的檑石、石碾、磨盤、水槽、棋盤及小型的石斧、馬、獅子、圍棋子、珠子等。圍棋子數量較多,直徑約15厘米,有素面和刻畫紋飾兩種類型。柱礎石種類較多,有圓形方底座、方形長柱狀、長方形小凳狀。圓形方底座又可進一步分為蓮花座和素面2種類型,每一種又有高低、大小之分。
骨器有梳子1、骰子2、骨笄15及其他骨器9件。骰子,也稱“色子”,屬博具一類,邊長約4毫米,小于現在的麻將色子,呈立方體,六面分刻1—6點,顏色艷麗。
該城址是1987年陜西省文物普查時發現的,根據城內散布有宋代的瓷片,當時定為宋代。從此次出土的瓷器和銅錢、鐵錢看,時代為宋、金時期,金代的瓷器以大量帶“澀圈”的黑瓷碗、青瓷碗及2件磁州窯系的紅綠彩瓷碗為代表。在宋代,安塞地處宋和西夏的邊界,這里經常發生戰爭和軍事沖突是在所難免的,為了避免戰爭帶來的傷害,在安塞境內,沿延河往下游依次修筑著塞門、龍安、招安、安塞、萬安寨,從地圖上看,若再把城峁城址添加上去,這些古城址幾乎變成等距離分布。由此看來,城峁城址和其他古城寨的性質是一樣的,是一種軍事防御工程。城峁城址大規模瓷器的出土再加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說明在戰爭之間的相對和平年代里,這里也可能是瓷器的集貿市場,與西夏的貿易往來比較頻繁。根據城峁城址所處的位置和《宋史·地理篇》中關于塞門寨、平羌寨所處位置的記載判斷,現在的城峁城址就是《宋史·地理篇》中提到的安塞堡,但沒有該城修筑、廢棄、改名等的任何記載。
(胡松梅 姬乃軍 宜紅衛 樊俊成 吳小珍 付 靜)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