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遼代祖陵陵寢建筑初現端倪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2-02


    本報訊 遼祖陵陵園地處內蒙古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西北的山谷中,東南約5里處為其奉陵邑祖州城,是遼代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寢之地,四面環山,僅在臨近祖州的東南方向有一個出入口。為更多地了解遼代祖陵的陵寢制度,獲取更為豐富的祖陵考古調查資料,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工作二隊于10—11月,會同內蒙古巴林左旗博物館對遼代祖陵陵園遺址進行了考古鉆探和測繪,獲得了一組較為重要的學術資料。

    去年秋,曾對祖陵陵園內諸山嶺和溝谷中的遺存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踏查,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學術收獲。今年的考古鉆探和測繪是去年工作的延續和補充,主要有兩部分。第一是對祖陵東南部的廣場進行局部鉆探,初步了解到一組地面陵寢建筑的形制結構,即將揭開祖陵陵寢建筑的神秘面紗;第二是對祖陵陵園內重要遺跡的考古測繪,以期把握陵園遺跡的基本布局。

    祖陵正穴的東南部有一個較為寬闊的平緩地帶,暫稱為東部廣場。這里現存一口古井,地表散見有2個大型覆盆狀柱礎(約1米見方)和2個刻槽的小柱礎。結合地表現象推測,這里應該有一處大型的地面陵寢建筑。為驗證并了解這組建筑的形制結構,考古隊在此進行了重點鉆探。

    根據鉆探情況可知,在東部廣場確實存在一組“凹”字形地面陵寢建筑,大體呈南北向。稱之為祖陵“甲組基址”。其中西側基址命名為A;北側基址為B;東側基址為C。甲組基址均有較密集的磚瓦等倒塌堆積。

    通過考古鉆探可知,甲組A基址(西側基址)南部局部被破壞,在基址北部發現了東西成列的3個大型覆盆狀柱礎(分別編號為柱礎A1、A2、A3),與地表散見的2個大型柱礎(柱礎A4、A5)如出一轍。這是本次鉆探的重要收獲。兩柱礎之間相距為4.5米。其中柱礎A1的形制為約98厘米見方的方形底座,覆盆柱礎直徑約60厘米。其規模之大,非帝王所不敢為。甲組A基址東西進深約14、南北面寬約18米。地面鋪有方磚,為約36厘米見方。地表倒塌堆積較厚,散見有獸面瓦當、滴水、板瓦等建筑構件。

    甲組B基址(北部基址)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建筑,基址臺地南北寬為11、東西長約24米?;繁辈空泻突肺鞅苯歉魍馔挂欢?,較為特殊。B基址的前面有包石現象,也發現有保存較好的地面方磚。

    甲組C基址南北面闊約17、東西進深約11米。

    甲組A、B和C三個建筑基址應是相互關聯的一組建筑,但是東西建筑似乎并不對稱,東小西大。建筑的性質和具體的形制結構尚難斷定。需要指出的是,因為建筑倒塌堆積較密,大部分探孔取不出土樣?,F有建筑基址的走向和范圍,多以磚瓦堆積的范圍為準。準確的建筑基址范圍有待發掘驗證。

    根據鉆探和踏查的結果看,甲組建筑基址起到了填補祖陵“南嶺”與陵園東山之間缺口的作用。從南嶺現存的剖面看,在連接甲組建筑基址方向,有一道人工建筑的痕跡;與甲組建筑基址大體相連的祖陵陵園東山腳下,也有一處突起的地帶,有殘磚斷瓦。這樣,從祖陵“南嶺”上的石墻及其臺地建筑基址,與甲組建筑基址等共同形成了祖陵內外陵區的分界線。初步印證了去年將祖陵分為內外陵區的新觀點。

    今年考古工作的另一項重要收獲,是運用全站儀對祖陵內踏查的重要遺跡進行了科學的測繪,繪制了大比例的陵園內重要遺跡現象分布圖。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對祖陵陵園遺跡進行了考古實測,有著較為重要的學術價值。

    (董新林 肖淮雁 康立君)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