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斥巨資保護與開發桂林甑皮巖古人類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11-10]
新華網廣西頻道10月30日電(記者 張增忠)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人類居住時間最長久的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廣西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目前正在進行大規模的保護與開發建設。據桂林甑皮巖博物館館長周海介紹,這一保護與開發工程國家投資近2000萬元。
甑皮巖洞穴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位于廣西桂林市南郊獨山的西南麓,洞口高8米,寬13米,洞內面積約200平方米。最新考古發現,這是至少有上萬年人類居住歷史的天然“大房子”。1973年至1975年的首次發掘,出土屬于新石器早期的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磨制骨器、蚌器、陶片、動物殘骸和人類骸骨等等,多達5000余件。研究表明,這里出現了人類最早的子從母葬,有了最原始的馴豬,陶片上出現了最早的水波紋及象形文“川”字。更奇特的是,出土的30多具人類個體骨骸大都呈“屈肢蹲葬”,為世界罕見。2001年的二次發掘,進行了較為準確的年限界定,考古又有重大發現:距今12000年前的素面夾砂陶器,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陶器。另外,還出土了一個完整的宋代墓葬。豐富的宋代文化層,為遺址的文化延續性找到了新證據。
桂林甑皮巖洞穴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信息庫”,尚有許多的謎沒有破解。周海說,遺址在“文革”初期曾被當成防空洞爆破,遭到人為損毀。近年來洞頂滴水和地下河上漲等自然因素,也使遺址受到了危害。因此,遺址的保護項目首先是解決巖洞內自然因素對文物破壞的問題。對遺址的周圍環境、風貌也相應采取保護措施。另外,還對遺址進行保護性開發,一期工程將于今年11月底完工。
周海還告訴記者,甑皮巖洞穴遺址過去從未向社會開放,2004年1月起,中外游客可以來這里參觀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