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為配合宣杭鐵路復線工程建設,去年12月和今年2—6月,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余杭區博物館聯合對余杭星橋三畝里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發掘面積近1500平方米。發現一處建筑在人工營建土臺之上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村落遺址,清理墓葬5座、較為明確的建筑單元5個、灰坑43座、溝6條、水井1口,出土各類器物110余件。
遺址現為海拔4.2米左右的農田,處于東、南、西三側均為低山的U形口內,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
三畝里遺址的人工營建特征非常明顯,早期為間距約20米的東西2個獨立中心土臺,經過后來大規模營建,到晚期合二為一,營建范圍東西跨度超過110米。東西2個中心土臺的營建土層為3—5層不等,以黃褐色和棕褐色土為主,夾雜有棕褐色砂粒和風化的基巖,土質堅硬而純凈。而后期營建部分主要為褐斑青灰土,土色統一,土質略軟,少有包含物。
發現的各類遺跡相對集中地分布在2個中心土臺及其邊緣地帶。東側中心土臺臺面形狀從南側看呈一倒梯形,東西寬21—29.5米,南端略窄,南北高18.5米,中心土臺仍繼續往北延伸至本次發掘區外。在此中心土臺上共清理柱洞(坑)116個,柱洞(坑)以圓形或圓角方形為主,直徑20—60、深10—45厘米。柱洞(坑)內柱子已不存,一些柱洞(坑)底發現墊有陶片。根據柱洞的排列情況,初步將這些以柱洞(坑)為代表的建筑分為4個建筑單元。這些建筑單元均為東西向長方形建筑,由南北2—3排柱洞(坑)圍筑而成。但沒有發現與建筑居住有關的其他遺跡如灶等。在中心土臺的中部和東部清理3座墓葬,在土臺的西北側發現一口土坑水井,中心土臺及其邊緣清理灰坑24座。此外,在中心土臺以南不同營建地層上發現代表不同時期的2條水溝遺跡,結合遺址的地理環境,水溝的排水或擋水功能比較明確??偟目?,該中心土臺顯然經過精心營建,而村落的布局嚴謹,富有特點。
西側中心土臺則是依托西南側低山斜坡而建,從已發掘情況看,土臺平面為不規則長方形,臺面東西寬約15、南北長超過22米(往北延伸到發掘區外)。土臺上清理一個建筑單元、2座墓葬、19座灰坑和3處溝狀遺跡。
清理的5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從出土的魚鰭形鼎、鑿形足鼎、豆、罐、杯等器物看,屬良渚文化中期或稍晚。
另外,在打破東側中心土臺北部的良渚晚期黑土層中出土了大量良渚晚期的遺物。陶器制作上,夾砂陶中夾蚌非常流行,鼎足流行素面厚實的扁方足而少見魚鰭足或T形足,陶器紋飾中有前期少見的籃紋、繩紋、方格紋等。石器中以大型的石犁較為常見。在出土的一件夾砂陶缸殘片外腹部上發現一組由頭戴羽冠的神獸紋和草葉紋構成的精美刻畫圖案。
三畝里遺址的發掘,對研究良渚先民對居住址地理環境的選擇特點,探討良渚文化時期村落的營建、布局等聚落形態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丁 品 林金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