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為配合河北大學的基本建設,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保定市文管處,于去年8—9月和今年2—3月份,分兩期對河北大學紫園生活區內的古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墓葬共發掘41座,出土了金、銀、銅、鐵、陶、瓷等各種隨葬品149件。
河北大學紫園生活區位于保定市北市區七一東路與紅光路交匯處。發掘的墓葬在生活區中依所在位置的不同,共分為三區。
第一區9座,均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自南至北分4排,第一排2座,第二、三排各3座,后排為1座。其中男女雙人合葬8座,一男二女合葬墓1座。葬具皆為木棺,男左女右放置。隨葬品放于棺外北側,多為一件朱砂書鎮墓瓦,瓦后放置一件陶罐,木棺內大多散見數個銅錢。
M1,明代晚期。長方形土坑豎穴一夫一妻合葬墓。墓壙長2.47、寬1.14、深2.2米。男性年齡在27歲左右,頭北向,骨架凌亂,系為遷葬。女性年齡65歲左右,仰身直肢,頭北面上,頭枕4塊板瓦。隨葬灰陶罐一件,朱書鎮墓瓦一件,棺內有“萬歷通寶”一枚。
第二區9座,土坑豎穴墓,平面呈方形、長方形,自東向西呈“V”形排列。其中男女雙人合葬5座,單人葬2座,一男二女合葬墓1座,一男三女合葬墓1座。合葬墓中男性葬具大多為木質一棺一槨,槨板上放置銅錢,女性為一棺,放置于男性的右側。隨葬品放于棺槨外北側,多為一件朱書鎮墓瓦,一件陶罐,部分木棺內散見數個銅錢。
?。停?,明代末期。平面為方形,墓壙長寬3.1、深1.97米。葬具為一木棺,棺底鋪3厘米厚的白灰,棺上散見22枚銅錢,有“萬歷通寶”、“天啟通寶”、“崇禎通寶”、“開元通寶”等,棺內東側為男性,65歲左右,仰身直肢,頭向北,枕3件橫置板瓦,西側為女性,60歲左右,人骨架凌亂,遷葬,枕3件橫置板瓦,兩骨架身側散見“至道元寶”,“元豐通寶”、“咸平元寶”等銅錢22枚。隨葬品自東至西為陶罐一個,朱書鎮墓瓦一塊,銘文磚一件,陶罐一個,朱書鎮墓瓦一塊。
第三區23座,皆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自北至南共5排分布,第一排1座,第二排4座,第三排6座,第四排8座,第五排4座。其中一人葬7座、二人葬12座、多人葬4座,分為夫妻同穴合葬、夫妻異穴合葬和單人葬3種形式。葬具多木棺,骨架仰身直肢,部分側身屈肢。棺北外側一般隨葬陶板瓦,其上大多繪朱砂或墨書道符,瓦后有陶罐或瓷罐。M16出土的陶板瓦,中間自上而下朱砂繪道符,道符兩側以行書體墨書“元亨、利貞,神符鎮墓中,片片除兇去”。棺內骨架兩側隨葬銅錢,少量盆骨下壓青石片。男性腰部見腰帶扣,上身有銅扣,頭上見帽頂,個別于腰側有銅煙袋;女性上衣有銅扣,頭部有帽花、簪釵、金耳環等。個別墓葬無隨葬品。男性一般置于東側。從隨葬銅錢的年號看,墓葬自北向南時代漸晚,結合墓葬布局,該墓地應為自北向南分為五代的家族葬。埋葬時間在清代中期到晚期。
?。停?,清代中期。平面大致呈長方形,東西長4.7、南北寬2.6、深2.1米,4人合葬。最西側葬具為木棺,未朽爛。棺底鋪一層白灰,厚約2厘米,女性,70歲左右,仰身直肢,頭北向,枕4塊橫置板瓦,東西各2塊,頭側隨葬金耳環一副,銀釵2個,胸前殘留6個銅質衣扣,身側隨葬3枚“康熙通寶”、5枚“雍正通寶”,棺前放置一件朱書板瓦;次西木棺,已朽,棺底鋪白灰,女性,60歲左右,仰身直肢,棺前隨葬陶罐;次東木棺,已朽,長1.1、寬0.5米,女性,30歲,骨架凌亂,為遷葬,無隨葬品。最東側為骨灰葬,葬具為黑釉帶蓋瓷壇,葬時已人為損壞,放置于3層方磚砌成的高臺上。
通過這次考古發掘,掌握了紫園生活區古墓葬的基本情況。第一區內的墓葬排列有序,從出土的器物及銅錢看,南部早,北側晚,其時代上限不早于元代晚期,下限不晚于明代末期。第二區的墓葬平面呈“V”字形排列,出土銅錢最晚為“康熙通寶”,因而其下限應不晚于清代早期。第三區自北向南埋葬,最北M1出土最晚銅錢為“雍正通寶”,最南M23出土銅錢最晚為“道光通寶”,為清代中期形成。三區墓地有同有異,均為一夫多妻,男左女右;但也有很大的不同,墓葬排列各異,一區自南向北,二區自東向西,三區自北向南,反映出復雜的葬俗。
在河北省的考古歷史上,明清墓葬發掘不多,成批的發掘則更少。這批墓葬的發掘,豐富了這項內容。隨葬陶瓦并鎮墓瓦是該3處墓地的共同特點之一,這種葬俗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張曉錚 郭濟橋 樊書海 任雪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