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發現兩座早期陶窯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9-04]
本報訊 2月和4月,為配合侯馬—禹門口和陽城—侯馬高速公路的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新絳縣泉掌村和曲沃縣靳莊村發掘了2座陶窯。二者因文化內涵的不同,形制和結構存在明顯差異。
泉掌陶窯址:軸線為西北—東南方向,由火膛、火道和窯室3部分組成?;鹛盼挥诟G體西北部,膛口形狀為圓角矩形,距膛底約0.6米;經膛口向下掏挖,膛底平面呈梯形?;鸬烙芍骰鸬篮头只鸬澜M成,2條并列的主火道呈緩坡狀直抵窯室后壁,其側各分列5條和6條分火道,亦呈坡狀至窯壁,共同構成了窯室內的火力網。窯室平面為圓形,直徑為1.5—1.6米,掏挖火道形成的土梁,構成窯室底面,窯壁殘高0.35米,上部不存?;鹛徘坝谢彝列纬傻暮瘢怖迕椎母G前活動場。窯室內的堆積為淺灰土,出土少量的陶器殘片,陶質有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紋飾以籃紋、素面為主,器形多為盆、罐。
靳莊陶窯址:軸線方向呈東西向,由火門、火膛、窯箅、火眼和窯室組成?;痖T位于火膛西部,形狀為不規則橢圓形,徑為0.45米許,距膛底0.74米?;鹛牌矫娉什灰巹t狀,東南部有掏挖火膛時保留的方形生土立柱一根。窯箅平面呈圓形,徑直1.7—1.8米,斷面厚0.3—0.5米。窯箅之上遍布19個火眼,形狀不規則,火膛內的火焰由此進入窯室。窯室依窯箅平面,周壁向上弧形斂收,殘高0.5米,上部不存。陶窯的工作面北部較平整,南部呈斜坡狀。遺址內未發現完整器物,陶片多為泥質灰陶和夾砂灰陶;紋飾以繩紋居多,另有弦紋、附加堆紋、錐刺紋、“S”形紋等;器形有鬲、盆、罐、蛋形甕等。另外,在火膛內還發現2件石器和1具人骨架,石器為石鏟、石錛各一件,人骨架為兒童,未見燒烤痕跡,應為死后棄葬于此。
通過對上述2處遺址出土遺物質地、紋飾、器形的分析及陶窯結構和形制的比較,顯示出各自鮮明的文化特征。泉掌陶窯址的文化內涵屬廟底溝二期文化時期,而靳莊陶窯址的文化內涵與東下馮遺址極為相似,是一處夏文化遺址。
(楊及耘 范文謙 謝堯亭)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