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化”起源何處?紅山文化國際研討會上探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7-28]
新華網呼和浩特7月27日電(記者包小翔戰艷)來自海內外的80余位考古學者們近日聚首紅山文化的最早發現地--內蒙古赤峰市,參與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龍文化的起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隊長劉國祥說,紅山文化玉龍主要分為兩類,一類身體蜷曲如環,首尾相接或相距較近,頭部較大,雙耳呈圓形或圓尖狀豎起,雙 目圓睜,吻部前伸,靠近頭部偏中有一個圓形小孔;另一類首尾明顯分開,身體曲成“C”狀,吻部突出,雙目呈梭形,沒有雙耳,頸后豎起一道彎狀長髭,背上有一個鉆孔,經測試,用繩子從孔中穿過并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可以用來懸掛或佩帶,其中在三星他拉遺址中出土的“豬首蛇身龍”,體高26厘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紅山文化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遼寧師范大學考古學教授田廣林認為,最具中國傳統特色的“崇龍”習尚,發源于“衣食有憂”的原始社會人類對食物之源--豬、鹿、鳥、蛇等的感激與敬畏,到紅山文化時期,龍的形象被定型為“獸首蛇身”的彎曲狀,直到漢代,玉龍都保持了這種造型,因此紅山玉龍是中國古代早期龍的標準形態。
美國丹佛大學考古學教授南莎娜說,豬在中國民間文化中一直是很重要的動物,在紅山文化地區的很多墓葬中都有豬骨作陪葬,當時人們可能已把豬當作財富象征或者作為某種圖騰來崇拜,因此紅山文化中有大量的“玉豬龍”形象玉飾品并不偶然,它很可能與當時人們祭祀或崇拜有關。
龍是中國人心中的神物,它的形象來源一直為學術界爭論不休。有學者認為龍身來源于蜥蜴、鱷魚或蛇,龍頭來源于牛頭或馬頭。
考古學家在距今6500到5000年前的中國東北地區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精美的玉龍,這些豬首蛇身的龍形為中國研究龍的起源及“崇龍”禮俗提供了重要線索。
紅山文化是中國東北地區最著名的史前考古學文化,1935年因赤峰紅山后遺址的發掘而得名,1954年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尹達先生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該遺址出土了大量玉器、彩陶和石器等。為期6天的首屆紅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赤峰市人民政府和赤峰學院共同主辦,將于28日結束。(完)(來源:新華網)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