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玉山發現大規模晚唐五代青瓷窯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7-07]
談起中國古代陶瓷品類中聲名遠播的青瓷系列,考古界總會聯想到其鼎盛時期的代表窯體系——浙江“越窯”。江西省考古學家通過對玉山縣新發現的一處大規模窯址進行發掘整理后,于6日正式宣布確認,江西也存在著與浙江“越窯”在晚唐五代鼎盛時期相近似的青瓷生產體系。
今年5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浙贛鐵路復線改建工程,在贛東玉山縣下鎮鎮瀆口村東約一公里的丘陵坡地上,發現了一處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距今約1100年的晚唐五代青瓷窯址。經過考古學家的搶救性發掘,目前整個窯場的發掘面積已達1000平方米,揭示出了斜坡式“龍窯一座”以及最深處達4米多的大量青瓷器堆積。
由于這是一處典型的燒造青瓷器的民間窯場,出土器物也絕大多數為青釉瓷和少部分醬褐釉、黑釉。目前出土完整和可復原器物近2000件,已經復原315件,主要為壺、缽、碗、熏爐等生活用具,以及瓷塑、建筑構件和窯具等。中國古陶瓷專家、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余家棟介紹,從出土的雙步短流把柄壺、長流把柄壺、黃熏爐、刻劃花卉碗以及雙魚形瓷塑等器物分析,這些均屬青泛黃綠釉青瓷器。
青瓷器是指因釉料中所含鐵元素,經過高溫燒造、釉面呈青綠色或青黃色的瓷器。其發源于東漢,鼎盛于晚唐五代。浙江省上虞和紹興一帶因延續時間較長和體系完備,被稱為“越窯”。專家認為,由于早在三國時期,江西和浙江曾屬于同一轄區,千百年來雙方的制瓷業互相影響、滲透和仿制。因此,新發現的江西玉山窯充分反映出贛浙兩省瓷業的淵源關系,不僅為江西陶瓷發展史充實了一段至為重要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贛浙兩省窯業的相互交流,甚至為改寫中國青瓷發展史提供了新的佐證。
目前,考古專家正繼續對窯床和作坊遺跡進行重點清理,以期完整保護這一江西省陶瓷考古的重大發現。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