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化市有關部門獲悉,該市考古近日有重大發現:新發現的呂田飛龍古廟遺址中,存有一口康熙十年(1671)的鑄鐵鐘,是目前從化發現最大的古鐘,這座存有康熙十年鑄鐘的古廟,在雍正八年版《從化縣志》無記載。
康熙古鐘高120厘米
在呂田鎮飛龍古廟遺址,記者看到了這座古鐘:古鐘連頂掛總高120厘米,鐘口直徑80多厘米,用鐵鏈牢牢拴在殘存古廟石門楣上。鐘體外表鑄滿密密麻麻的陽文字體,盡管鑄鐘有輕度銹斑,但字體仍十分清晰。居中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康熙十年歲次辛亥”。這兩行銘文的左邊是康熙十年(1671)“蓋自廟祀設而鐘虞”的祭祀文,而右邊是當年捐款鑄鐘的鄉村善士名單。
據介紹,從化古代有鑄鐘記事的風俗,如北溪、良明、溪頭等鎮都曾發現過鑄鐘,這與從化北部山區多礦產資源大有關系。幾百年來從化采礦不少,煉鐵鑄造也不少,其中就有鑄鐘留存民間,飛龍廟古鐘僅是其一。問題是這沉重的大鑄鐘是怎樣翻山越嶺運輸的,到底還有沒有其他古鐘存藏在從化地區,還需要要深入發掘研究,因古鐘記載了從化歷史上的采礦、冶煉、鑄造工藝,是十分寶貴的史實文物。
當地居民盼修復飛龍廟
據介紹,我國古代凡是水口之處必有祠廟,百姓年年祭祀,以確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呂田飛龍廟位于流溪河上游被稱為呂田河的河谷地帶,飛龍廟所在的呂田河谷峽口緊扼呂田盆地的脈門,實為鎮守流溪河上游的形勝要塞。那里有的寬約數米的峽口,每當有特大降雨發生時,山洪排泄不及就會造成呂田盆地水災(上世紀80年代曾發生過一次),所以古人在此刻意建廟,祭祀祈求安居樂業。
呂田飛龍古廟始建年代不詳,據說在康熙十年重建,在民國年間已頃塌。當地群眾熱切希望修復該廟。
呂田建新石器遺址博物館
從化市文化部門有關人士介紹,呂田歷史悠久,這里近年發現了廣州地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古代人類遺址。此處遺址位于獅象巖周圍,巖高80余米、長300多米,有溶洞多處。前年,考古工作者在250平方米的小范圍內,經過初步試探性發掘,清理出4000多年前的古代遺跡。廣州市考古研究所的有關專家說,遺址表明,在4000年左右此處曾有頻繁的人類活動,群居規模較大,是廣州市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人類文明遺址。
據介紹,呂田桂豐河、溪頭河在獅象水口交匯,因而記錄了由新石器時代到現在的完整記錄。飛龍廟遺址及古鐘的發現,加上前期在這里發現的宋代古城寨墻、獅象巖洞遺址等等,更豐富了這神奇地帶的歷史,有關部門將在呂田建立廣州市首座新石器遺址博物館。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