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瓷被譽為“瓷器之母”,始于商代,是世界上出現最早的瓷器。從東漢中晚期浙江上虞成功地燒制出成熟青瓷開始,青瓷的生產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陶瓷生產歷史??v觀青瓷三千多年的發展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歷代工匠總是在釉色上孜孜追求,使青瓷在其燒造史上出現了釉色和質地之美的一個又一個高峰時代,至今留下眾多令人嘆為觀止的珍品。
這是我國南部海濱城市深圳。在該市羅湖區寶安南路上,有一個專門展示中國古代青瓷的博物館——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這是自一九七九年深圳建市以來出現的首家私人博物館。該館以歷代青瓷發展為脈絡,珍藏展示有初創期,發展期、鼎盛期、衰落期的古代青瓷。從而形成了館藏的一大特色。
講解員 楊銀星:展柜內展出的西漢青釉鳥鹿紋瓿,鳥紋和鹿紋神態惟妙惟肖,線條流暢生動。
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館長 吳克順:我們這里面藏的青瓷歷經了二十多個朝代,三千五百多年,從商代開始,中國創造發明了青瓷,一直到元明清衰落,藏品有一千八百多件。
這里所陳列展示的歷代青瓷,有很多是難得的精品,器形獨特,釉色純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青瓷發展的基本面貌。特別是有些器型在不同階段的發展與演變,在這些藏品里可以找到部分實物例證。像這種形制的器物,就有從漢代到宋代等不同時期的藏品。這件青瓷是這類器型中的精品之一。
中國古陶瓷研究會會員 劉立強:這件青瓷谷倉是西晉時的作品,這谷倉是作為一種明器,到了東漢的時期,就從出土的這種考古發掘當中,已經明確地體現了有谷倉的這種明器形式的表現手法。整個器物的制作方面,有了很多的這種貼塑、浮雕和圓雕。它有一個亭臺閣樓狀的頂部,這個閣樓四柱的轉角處,有四個蛙形的水盂,谷倉的上半倉呢,雕塑著一圈,貼塑的這個佛像,還有這個龍形,龍形上馱著有碑,碑上有“宜子孫做吏高”的銘文。它這個谷倉的最下層呢是手持弓箭的這種獵手。
據介紹,青瓷谷倉是東漢后期伴隨著成熟瓷器的誕生同時出現的一類器型。它的雛形是一種被稱作"五孔罐"的明器。據考古資料表明:西晉時期的青瓷谷倉和東漢時期的青瓷谷倉相比,出現了樓閣、碑亭、人物等裝飾。研究者認為,這是青瓷谷倉在原有的初級形式上的一種發展。
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業務部負責人 趙文斌:根據《中國陶瓷史》這個資料顯示,目前國內發現西晉青瓷谷倉帶銘文的只有兩件,另一件是在浙江發現的,是1965年發現的,這件就比那個從裝飾藝術上來講,比那個更為豐富一些,而且它有兩個獨到之處,第一個就是這個是目前發現的惟一的一件帶蛙形水盂的。這是一點吧,另外就是這個上面就是有佛的造像。
谷倉作為明器中重要的一種形式,據說一直延續到明代。盡管花樣翻新,但其功能大同小異。北宋?泉窯生產一種形制特別的蓋瓶,由于這種瓶的肩部通常安有五根管子,所以被稱為"五管瓶",也有不止五管的,也叫"多管瓶",但以五管的多見。這件五罐瓶就是出自龍泉窯的一件十分精美的器物。
深圳璽寶樓青瓷博物館館長 吳克順:五管瓶這個器型它是產于北宋年代,也就是?泉窯的鼎盛期,它制作很精美,無論從它的這個底足、腹部、肩部,一直到它那上面的帽,特別比較典型的,也比較很精細的部分就是這個五管瓶的這個帽,現在發現呢,這個五管瓶里面的帽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五管諧音就是五谷,它是裝五谷糧食呢。陪葬品里面裝五谷糧食的。這個瓶上了,它有三個臺階,就寓意上就是連升三級。另外一點就是釉色非常好,也有像一塊美玉琢雕而成的這么種優美的質感。
北宋時期的龍泉窯青瓷,釉色淡青、釉層較薄。肩部邊緣安有荷莖狀的直立的五管,顯示出制瓷工匠們在造型上不拘一格的構思,制作極其精巧。到了南宋時期,龍泉窯燒造出聞名于世的粉青釉青瓷,與此同時,器型也在不斷發展演變。以后多管瓶漸漸少了,又燒造出龍虎瓶這樣的器型。實際上“龍虎瓶”就是由多管瓶發展而來的一個實物例證。在古青瓷中,五管瓶、多管瓶和后來出現的龍虎瓶都是具有時代特點的重要器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