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開幕漢代唐朝食品齊亮相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6-25



      “美食不如美器”,美食佳肴要精致的餐具烘托,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昨日,《美食配美器--中國歷代飲食器具展》在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隆重開展。最早發現的餃子實物唐代墓葬餃子,目前中國出土最早也最詳細的食譜、湖南沅陵出土的竹簡《美食方》等珍 貴文物一一展現在市民面前。

      本次展覽共展出138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食器、炊具、酒器、圖卷、磚畫等,其中有10余件是國家一級文物。飲食器具更是包羅萬象:青銅、漆、陶、瓷、金、銀、玉石器俱備。這次展覽全面展示了中國飲食器具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演變過程,反映了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廣泛性、多元性和不同的時代特征。

      文物見證飲食文化進程

      本次展覽由廣州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市商業局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主辦,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承辦,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協辦,展覽持續到12月20日。

      展覽共展出138件(套)珍貴文物,包括食器、炊具、酒器、圖卷、磚畫等,分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及考古所提供。飲食器具包羅萬象:青銅、漆、陶、瓷、金、銀、玉石器俱備。其中,有獨具地方特色的制作,也有罕見的舶來品,全面而具體地展示了中國飲食器具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演變過程。

      據了解,中國歷代的飲食器具品種繁多,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從五十多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出現最初的食器,到以后歷代發明的以青銅、鐵、陶瓷等制成的各式飲食器具,當中可以窺見不同烹調技法的問世。這不但印證了中國的文明進程,更足見美食與美器之間存在一種相伴相依的關系。

      穗人兩千年前已吃乳豬

      工作人員介紹,2000多年前廣州已有燒烤乳豬的習俗。在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大小兩件不同的烤爐,還配備了烤炙用的鐵釬、鐵鉤、長叉、懸爐的鐵鏈等??緺t四角朝天,可以防止食物掉落。其中一個小烤爐兩側近足處鑄有兩只小豬,豬嘴朝天,中空,用來插放燒烤用具。大烤爐的底部設有四個帶軸的輪,可以推動,設計非常巧妙。

      此外還出土了200多只禾花雀,都是在下葬前切掉頭和爪,顯示了經過御廚的加工處理,與現在廣州人吃禾花雀的習俗十分相近,顯示廣州人吃禾花雀已有2000年的歷史。

      據悉,當年南越王墓的考古發掘中,在一個不到4平方米的小間內考古隊員發掘出重疊堆放的130件炊具和容器,此外還在墓中發現大量果品、禽獸、海產品的殘骸。有關專家表示,從目前的考古情況看,“食在廣州”的說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

      市中小學生可免票參觀

      據介紹,南博館還專門為這次展覽開辟了一個兒童活動區,設計了“古顏今貌猜猜看”和“擺宴臺”等趣味盎然的活動?!肮蓬伣衩膊虏驴础笨芍^匠心獨具,工作人員在一面墻壁上掛了數組圖片,每組圖片是古、今餐具對比,讓孩子們看一張以后猜相應的現代餐具。如古代的取水器對應現代的水勺、古代釜灶對應現在的煤氣爐等。據悉,廣州市中小學生可免票參觀本次展覽。

      文物搶先睇

      兩千年前水果外形完整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也是本次展覽中的一大亮點。本次展出的有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稻谷、小米餅、紅棗、梨子和楊梅等大量食物,讓人嘆為觀止。據專家介紹,當年在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云紋漆鼎內甚至還殘存有“藕片”,藕片漂浮在水面上,外形完整,但其內部纖維已溶解。出土后因震動和接觸空氣,藕片旋即消失了。記者看到,出土的漢代梨子、楊梅、紅棗顏色晦暗,都比正常的縮小很多,但外形保留十分完整。€

      唐代餃子花邊清晰可見

      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餃子,是現時所發現最早的餃子實物。該展品盡管已嚴重鈣化,整體顏色發黑,堅硬如石,但外形相當完整,能看得清其上的花邊,非常漂亮。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一千多年前的餃子餡是用肉做的,由于當地干旱少雨,這些餃子在下葬后不久,內部的水分就被周圍的土壤吸干,來不及腐敗變質就成了“木乃伊”,才得以保存下來。和餃子一起亮相的還有3碟精美點心,點心有方形、圓形等,數種顏色搭配在一起,十分講究。

      船形陶灶設計精巧實用

      1955年在廣州東郊出土的展品船形陶灶(明器)也十分引人注目。該灶為江南流行的船形灶,形如船頭,另一端為灶口,灶臺上有三個灶眼,分別放置甑、釜、雙耳鍋等,兩側還各置一溫水罐,利用灶溫溫水,多眼灶顯然是利用率極高的灶臺。由于是陪葬品,該陶灶灶口還做了貓、狗等動物,更有家的感覺。€

      漢代大廚已戴今人廚帽

      展示的東漢宴飲雜技畫像磚、廚炊圖表現了東漢時期廚炊的場面。廚炊圖中的墻上有一排掛鉤,鉤上掛著魚、兔、雞等物品,地上擺放了盆、案,爐火燒得正旺,庖人(廚師)正忙著烹飪。十分有趣的是,圖中顯示,當時的庖人頭戴的高帽類似如今大廚們所戴的帽子。

      周代菜譜記錄蒸煎烤炸

      在展覽上記者還見到了我國現存周代的菜譜——“八珍”。根據工作人員的介紹,“八珍”的名詞出現已有3000多年歷史,最早的周代“八珍”出現是中國烹飪形成一門藝術的重要標志,開創了煎、烤、炸、蒸等多種烹飪方法制作菜肴的先例,顯示了周代人們飲食的精湛技藝和科學性,也成為后世各種菜肴的發展基礎。

      此外還有湖南沅陵出土的竹簡《美食方》,是目前為止在中國出土的最早也最詳細的一份食譜。它將植物性飯食和動物性菜肴分別記錄,烹制操作程序詳細而考究。盡管時間久遠,竹簡上的字還清晰可見。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