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余姚發現迄今約70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6-21]
浙江余姚轟動了———本月初,距河姆渡遺址僅7公里處,發現一個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和河姆渡時間相同,規模相若。
當記者趕到挖掘現場,得知最新消息:余姚市有關部門準備把田螺山和河姆渡捆綁 ,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轟動與厚望都寄予這個才露“冰山一角”的遺址。只因被譽為“長江流域文明源頭”的河姆渡文化,到底從哪來,又去何處了,發現20余年來始終是謎。田螺山,能否揭開謎底?
7000年前常來常往
踏入田螺山考古隊現場臨時租住的二層小樓,大門隨即被記者身后的考古隊員拉上,再一絲不茍地加上一把大鐵鎖。
300平方米的試掘區還沒挖完,就找到700多件文物。除少數幾件被運往余姚博物館,絕大部分留在小樓里,整整6房間。
“當年4萬平方米的河姆渡遺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稱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址文物密度之最?,F在看來田螺山的文物密度還會超過河姆渡?!笨脊抨爢T黃渭金告訴記者。
盡管尚未進行碳14檢測,但從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斷,田螺山遺址所處時代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間,與河姆渡遺址同一時期。
這里有與河姆渡相似的發現,如橡子、稻米、葫蘆、蕨菜等植物遺跡,狗、牛、鯨魚、梅花鹿、金槍魚等動物遺骸,表明7000年前人類已開始種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魚、馴養動物……但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國內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見的全新發現。高度超過90厘米的陶盤口釜和雙耳夾炭陶罐,刻著人臉的陶支角,狀如大象頭部形態的陶塑殘塊,針孔不過毫米的骨針,通體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槳……
令人興奮的是,令河姆渡一舉成名的“干欄式建筑”,這被視為南方木結構建筑的起源,人類從“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開始,在田螺山同樣有遺存發現,而且更復雜,更精致。在遺址一角,發現了保存完好的古埠頭———這意味著,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現”。
田螺山考古隊上交浙江省文化廳的報告中這樣描述:田螺山遺址的發現,證明了河姆渡遺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點到面”的歷史跨越。而考古隊負責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孫國平研究員稱,田螺山和河姆渡,說不定7000年前還常來常往呢。
晚了20年光陰
當地媒體上,田螺山被稱為“河姆渡第二”,一個高度評價的稱謂。
河姆渡,“20世紀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與兵馬俑、北京人、馬王堆漢墓齊名,寫入中學歷史教科書。在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遺跡,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過于出土了當時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當年參加河姆渡考古發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長劉軍記憶猶新,當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時,黑褐色的土層中閃過幾粒金黃———稻谷?!劉軍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難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開始種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國的稻谷栽培技術來自印度之說,那里發現的最古老稻谷遺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積層的總重量竟有120噸之重!經農業部門鑒定,稻谷為人工栽培。同時,大量用動物骨頭制成的農具———骨耜出土了,這些中國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骨制農具,說明河姆渡人已脫離刀耕火種的時代,進入了耜耕農業的階段。
雖然此后江西萬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萬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標本,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標本,但沒有更具體證據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農業始祖的地位,至今無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欄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發達的文化震驚了世人。經碳14檢測,河姆渡遺址的時間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遺址。劉軍說,全國目前發現的600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糧食遺跡的不到30處,出土過菜籽或蔬菜實物的算上田螺山也僅5處,其中4處在江南?!霸谛率鲿r代,長江流域較之黃河流域,文化更先進,技術更發達?!?br/>
“中華文明的又一源頭”,河姆渡當之無愧。田螺山呢?考古隊的黃渭金說,時機造就了河姆渡,田螺山哪都不差,就差了20年光陰。
不為人知的是,20年前河姆渡遺址被發現時,考古隊就已踏足田螺山,可惜一無所獲。直到2000年,當地一家熱處理廠開掘水井時,在兩三米深的地層里挖出了陶片、石器、木頭等文物———田螺山方才“橫空出世”。
北緯30度之謎
晚了20年的田螺山,并非只能跟著河姆渡“亦步亦趨”。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謎,這或許跟地理位置有關———河姆渡遺址在北緯30度線上。這是一個神秘地帶,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最深的海溝馬里亞納,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區”,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瑪雅文明遺址,以及中國的神農架、三星堆……這些自然和人類文化之謎,都分布在北緯30度線上。
劉軍回憶,當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約7000年的地層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雌饋?,7000年前已開始種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從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來源何處?無人能解。
田螺山提供了“解謎”的希望。通過鉆探,在田螺山距地表5米、距今7000年的文化層下的青灰色淤泥里,發現了一些微粒木炭??脊抨犡撠熑藢O國平說,“這很可能是更早時期的人為遺跡。挖下去,相信能為揭開河姆渡起源之謎提供寶貴線索?!?br/>
與從何處來同樣成謎的,是河姆渡文化的神秘消失。
人們已知河姆渡人的生活軌跡,是距今約7000年到5000年的2000年,其后就突然無蹤可尋了。對此目前流行的解釋是:距今約5000年前,全球范圍發生嚴重的洪災。古籍《尚書·堯典》記,“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蔽鞣綐I有“諾亞方舟”的傳說。洪水不僅淹沒了河姆渡人的家園,還導致鹽潮倒灌,水稻減產,河姆渡人不得不大規模遷徙……
孫國平稱,“洪水之說”并不能解釋全部。河姆渡人到底遷徙去了哪里?與其后同在寧紹地區的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又存在著什么關系?“這些疑點,能不能在田螺山找到答案?值得欣慰的是,田螺山地表基本上都是農田,很少人為設施,良好的地面環境,為進一步挖掘提供了條件?!?br/>
期待,田螺山早日撩開神秘面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