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國寶 就藏在故宮地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2-21
    電視劇《國寶》的熱播,使藏于故宮的珍貴文物再度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對于這些曾經歷經戰亂和世事變遷的瑰寶,和平年代的故宮人是如何呵護的?日前,該劇顧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就此接受了記者采訪。

      三大部門掌管寶庫

      聶崇正是著名的書畫研究專家,1965年從中央美院畢業后就在故宮工作至今。據他介紹,目前紫禁城里的百萬件文物主要由三大部門即古書畫部、古器物部以及宮廷部掌管保存。古書畫部藏有歷代繪畫作品近五萬件,近千件系國家一級文物,其中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唐朝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堪稱“鎮宮之寶”。在古器物部收藏著六十余萬件青銅器、瓷器、漆器、琺瑯、玉器、金銀器等古代器物。此外,故宮里有很大一部分文物是明清宮廷遺物,其中包括儀仗等典章文物和皇室生活文物兩部分,這些重要的實物資料由宮廷部保管。

      保管展出無比嚴格

      在《國寶》中,觀眾看到了第一代故宮人將浩若煙海的藏品轉移到大后方的艱難;而在今天,故宮人又是如何保管、陳列以及外出展覽文物的?聶先生告訴記者,同六十年前相比,文物密封手段大致相似,不過從前是用棉絮塞墊,而現在所用材料多為泡沫塑料。1998年,國家修建了兩萬平方米的地下文物庫,分門別類地存放著60萬件文物,使內部溫度保持在14到18攝氏度,濕度保持在58%左右。它所使用的紅外安全監測系統是目前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大門和各小間的防護門由20厘米全鋼鑄造,并設有密碼鎖。為了防止監守自盜,規定下班時庫房人員把鑰匙交至鑰匙房,一旦交晚了或忘記了,庫房馬上就被換鎖。

      當文物需要拿出陳列或外出展覽的時候,必須依照嚴格的程序一絲不茍地進行。以正在法國展出的康熙時代文物為例,工作人員在確定展覽內容后先挑選相應文物,列出清單,然后由庫房提出,為了讓展品更鮮亮,他們會給文物打蠟、去塵,甚至重新裝裱,隨后編寫文物圖錄,拍攝細部特征,確定文物當前的“傷況”,當這些工作完成之后就得制作專門的木箱,裝箱空運。待展覽結束,所有文物要仔細盤查,重新記錄“傷況”,清點后回到庫房原來的位置。對此聶先生感慨道:“這種安全保護的意識已經植根在每一個故宮人心中了,即使在‘文革’那么亂的時期,也沒有一個人放松,這種敬業精神和第一代故宮人一脈相承?!?br/>
      國寶何以難得“見光”

      參觀者在故宮所見到的文物多是相對常規的文物,一級文物亮相次數較少,而國寶級文物更是難得一見。既然故宮是國內館藏最豐富的博物館,為何不能像法國盧浮宮那樣常年展出《蒙娜麗莎》等稀世珍寶呢?

      聶先生說,故宮文物全貌之所以不得顯露,與其建筑結構、功能有很大關系。故宮原是古代皇帝的居所,不曾想到會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博物館,規劃時自然沒有考慮參觀的便利;盧浮宮則不同,它最初就是按照畫廊和陳列室的模式建造的。由于故宮本身即是一件巨大的文物,它既要承載展覽藏品的責任,又要進行自我保護,確實很難兩全其美。而且古代書畫是手卷形式,質地比較脆,搬動次數越多,損傷也越大,像清代皇帝遺詔等宮廷文物都已非常殘破,不適合經常展出,一些國寶級的文物更是3至5年間才能打開一次。為了讓人們領略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故宮也定期調整展示內容,將地下庫的文物與地面展室的文物進行輪換。尤其是字畫和絲織品類的文物,出于防腐目的,也要定期拿出來“見光”。晨報記者田小滿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