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竹秀梅俏二三枝,并蒂蓮花立春池,人間別有美境在,蜂飛蝶舞云可知?濃濃的田園意趣。風情獨具的自然畫面,躍然出現在遼代的兩幅刺繡品上,令人贊嘆。
這兩件刺繡均為四經絞羅地,紅羅地聯珠梅竹蜂蝶繡,長67厘米,寬53厘米;藍羅地聯珠梅花蜂蝶繡,長65.6厘米,寬49.2厘米。兩幅圖案的布局均相同,其左右及一下部有一串聯珠紋做邊,使人們情不自禁聯想到佛珠。聯珠紋原出西方,被認為是波斯藝術中的一個標志,在唐代尤其流行。但這兩件繡品所稱的聯珠紋,已有別于唐代的聯珠紋。聯殊己不再是團窠圈,只用作勾邊裝飾,而且,聯珠內的題材也更加中國化,貼近生活。如此看來,也許是“西域之風”溶入了“東方情韻”,聯珠與佛教有了密切關系,使得遼代出現的聯珠紋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此外,同出一地的紅羅地朕珠團龍紋繡也具有類似的風格。
在紅羅地聯涂梅竹蜂蝶繡中,共有一竹三梅,纏繞相攀,寓意“平安美滿”。竹,以斜纏針釘線繡成,在寧靜的黃綠相間竹葉之中,蘊含著勃勃生機,呈S形的竹竿,也恰到好處地展示其嫵媚,“竹報平安”源遠流長,已成為永久的吉祥話題?!懊贰迸c“美”諧音,古往今來,一直為詩人吟頌不絕,也被織工們用于絲綢裝飾,唐詩中有“禁苑風前梅折枝”之句,說的就是唐代織綾中出現了梅花圖案。
存留這兩幅刺繡品的內蒙古赤峰市有巴林右旗索博日嘎蘇木的慶州白塔,建于遼重熙十八年(1049年)。1989年維修時在塔頂覆缽內發現百余件精美艷麗的遼代絲織物,隨后,白塔維修指揮邀請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鑒定。這批絲織品主要有三大類別,一是秩袱類,多用作包覆佛經用;二是塔幡類,是經剪裁或縫制成小塔幡:三是巾帕類,用于覆缽內小塔的鋪墊或遮蓋,這兩幅刺繡品就屬第三類。
從中,我們可以窺見遼代刺繡之藝術特證,它們的題材都富于吉祥美意,色彩高雅絢麗,構圖與遼代壁畫的風格非常相近,刺繡技藝也十分嫻熟精湛,在這咫尺巾帕中顯出了她獨特的藝術魅力。
來源: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