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織有雁銜綬帶圖案的遼錦出土于內蒙古耶律羽之墓中,其入葬年代為942年。遼代在時間上前接晚唐,在當時很大程度上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因此,遼代絲織品的藝術風格和工藝技術基本都繼承了唐代的傳統。此件遼錦上的圖案雁銜綬帶當為晚唐時官員專用,象征等級秩序,遼代顯然繼承了這一傳統。
據悉,這件遼代錦的組織結構為七重錦的五枚緞紋變化組織,經線也有二組,即結經與夾經,結經的作用是負責與緯線編結形成牢固的結構;夾經的作用是為了襯出圖案,使其具有飽滿、厚實的效果,所以夾經略粗于結經。
七種緯線分別在織物表面形成七種顏色,它是通過一種緯線浮于正面,其余緯線背襯在反面來實現的。這種結構使織物正反面外觀上都為五枚緞紋,地部、紋部基本組織相同。當然,這也使織造難度進一步加大??椢锏幕ǚ_65厘米,紋經達3584根(其中結經、交經各1792根),經密為每厘米20組,每組七色緯,整個花循環有800組即5600緯,以上各種參數決定了復制所用工具必須是裝有起綜、伏綜和提花大牽的大花樓束綜提花機。
這種提花機較早記載于東漢王逸的《機婦賦》中,自唐至宋一直沿用,這說明用這種提花機為復制工具是符合當時的織造條件的,同時也說明當時織機水平己相當發達,達到了手工提花機的最高水平?,F在雁南綏帶遼錦已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復制成功。
因為講究效率與產量的現代織機已經摒棄了伏綜,并用紋版式機械提花裝置及棒刀配合系統取代了花樓與起綜,現代織機已無法制織遼錦這種復雜組織的大提花織物,但它作為我國古代絲織技藝的杰出代表,其中凝聚著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國絲綢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我們有必要將它繼承下來傳給后人,這次我們對它的成功復制,也是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貢獻。
來源:中國文物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