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油畫奔來眼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03-04]
“20世紀中國油畫展·上海展”日前在上海美術館與廣大觀眾見面。
這次油畫展可視為一部中國油畫史,它全面、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油畫藝術發展的狀況。百年來,中國油畫藝術跟隨社會變革經歷了風風雨雨,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19世紀末,油畫傳到中國。作為外來藝術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推動了中國人的思維變革和社會進步。第二階段自1938年至人民共和國成立,由于戰爭環境和物質條件的限制,油畫藝術沒能得到長足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為第三階段,油畫家的藝術才干得到了充分的施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安定平和的政治環境,自由的藝術氛圍,使藝術家的創作激情噴薄而出,油畫創作成果豐碩,并逐漸向多元和多樣化發展。
展覽以中國5代油畫家的作品,客觀地反映了這3個時期油畫發展的歷程,不僅有大家熟知的徐悲鴻的《奚我后》、劉海粟的《巴黎圣母院夕照》、顏文梁的《羅馬教堂》和《威尼斯圣保羅教堂》、林風眠的《漁婦》、吳作人的《齊白石》,還展出了曾經活躍于畫壇但幾乎被人遺忘的李鐵夫、秦宣夫、沙耆、趙獸等人過去鮮為人知的作品。
從“油畫展”中能清晰地看出,藝術家們是如何把油畫這個外來的形式變成中華民族自己的東西,并使其有自己的民族風格。他們最早從敦煌藝術中,之后又從民間藝術、書法藝術以及文人水墨畫中吸收營養,創作了許多描繪中國人和中國現實生活的作品,其中有一批十分重要的優秀革命歷史畫,如《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地道戰》、《劉少奇和安源礦工》、《夯歌》等。同時,他們又把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些造型因素,如有律動感的線和有裝飾味的色彩融合在油畫之中,使中國油畫變得更加豐富,獲得了更多群眾的喜愛。
來源:中央電視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