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記者從我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了解到,稷山縣博物館館藏文物中發現658枚春秋晉聳肩尖足空首布幣,其中有216枚布幣上有銘文。它們是古代晉國所使用的貨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屬制幣。
普查人員對館藏的658枚“春秋晉聳肩尖足空首布幣”進行了清理、測量、稱重、拍照等系統梳理,專家組還對照銘文查閱了國內相關研究著述,并進行比對、分析和研究后為其定名,整理出有銘文的聳肩尖足空首布幣216枚。其中有首次發現的春秋晉“文”聳肩尖足空首布幣2枚,春秋晉“安釿”聳肩平襠尖足空首布幣1枚,春秋晉“武”聳肩尖足空首布幣1枚,這對研究晉國貨幣有著重要的意義。
晉國自西周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地,到西周末期,韓、趙、魏三家分晉,歷經600余年,盛極一時;韓、趙、魏變法圖強,立國200余年,稱雄中原,創建以青銅禮器、玉器和貨幣為代表的晉文化,奠定了山西歷史文化的基石。稷山縣位于山西西南部汾河下游,春秋時為晉地,戰國時屬魏。有史料記載,晉景公時,曾“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稷與晉故絳與新田(今侯馬)毗鄰,自景公遷都新田后,晉國的政治、經濟中心亦隨之移至新田,這時晉的商品經濟較為發達,其使用的通貨是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聳肩尖足空首布。這種布有大、中、小形制之別,又分無文和有文兩種;早期所鑄多為大型布,晚期則以小型布為主,這大概與晉六卿進行經濟改革,廢除“步百為畝”的井田制,代之以擴大的田畝制和地稅制,使社會生產力得到發展有關。
據介紹,658枚春秋晉聳肩尖足空首布幣,于1981年在稷山縣吳城村出土了23枚,1995年在稷山縣楊村出土了635枚。其形制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這種空首布是由農具耒演變而來,仍保留著插木柄的銎,是農耕文化的結晶,它們是晉國所使用的貨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的金屬制幣。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