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波9月12日電(林波)9月12日,寧波考古70周年(1955-2025)特展——“從遠古漁村到國際港城:寧波考古里的海洋基因”在浙江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開幕,呈現寧波“探?!薄巴睾!薄芭d?!眰髌?,展現8000年中華海洋文明。
自1955年考古工作拉開序幕以來,寧波考古事業已走過70年。據初步統計,截至目前,寧波地區已相繼開展了近3000項水陸考古調查勘探項目,出土或出水了數十萬件(套)文物標本。
其中,河姆渡、田螺山、井頭山、施岙古稻田、上林湖越窯、“小白礁Ⅰ號”沉船遺址等重大考古發現更是享譽海內外。
本次特展擷取寧波水陸考古發現里的海洋元素,呈現寧波先民向海圖強,從遠古時期的濱海漁村到東海之濱的國際港城、從轉運南北的內河水網到揚帆域外的海上絲路的海洋文明篇章。
近年來,考古成果展,通過多元展現方式將考古發現轉化為可視敘事,激發公眾對地域文化的感知,推動考古成果反哺社會,實現從“發掘現場”到“公眾視野”的價值躍升,喚醒公眾的歷史記憶與文化認同。
在此之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先后聯合市、縣兩級博物館推出過“發現”“水下考古在中國”“海島之光”“我從遠古來”“?;隁w來”“遠古的微笑”等考古專題展陳近20個,其中“水下考古在中國”專題陳列獲評第二十二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
寧波市文化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應建勇表示,這些水陸考古成果,精準還原了8000年寧波地域文明、中國海洋文明和2500年港城互生共榮的歷史圖景,也逐步勾勒出寧波先民從依靠、適應海洋,到探索、利用海洋,再到開發、經略海洋的瑰麗長卷,“希望通過這個展覽,讓更多的人了解寧波的歷史、寧波的文化,從而激發他們的文保意識、家國情懷?!?br/>
以“探?!逼聻槔?,其展出了井頭山、河姆渡、田螺山等140余處先秦遺存出土的木槳、陶舟、捕魚用具、巨量海洋生物遺存、濱海聚落遺跡、制鹽遺存等,清晰呈現出先民認知海洋、利用海洋的最早實踐,印證了寧波作為中國海洋文明重要起源地的歷史地位,描繪出一幅源遠流長的“人海共生”初始畫卷。
據悉,寧波不僅設有中國首個水下考古工作站和首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還培養了一支水下考古團隊,在漁山列島、象山港、浙江沿海、上林湖等地開展過多項水下考古項目,并多次派員參加海內外水下考古活動。
活動現場,秘書處設立在寧波的浙江省考古學會水下考古專業委員會正式授牌。作為浙江省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新平臺,該考古專委會將進一步推動浙江水下考古與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促進業界合作交流。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