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專家:完成現有古籍修復,大概要用幾個世紀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4-02
    上世紀80年代初,南京大學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邱曉剛就開始了手工紙漿書技術研究,據他介紹,該種修補方式可以極大地提高古籍修復效率,改變古籍修復速度等同于“繡花”的現狀。然而從1992年“手工紙漿補書技術”的科研項目通過專家組的鑒定至今二十多年又過去了,手工紙漿補書技術在業界難以推廣,古籍修復師們依然青睞于傳承千百年的傳統“托裱”的古籍修復方式。與此同時,西方紙漿修復機近年來又被廣泛地引進國內古籍修復領域,從傳統的古籍修復方式到“手工紙漿補書技術”到西方的紙漿修復機,古籍修復應當守著千百年的傳統技藝不變,還是應當順應時代的變化大膽革新?邱曉剛在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下簡稱“藝術評論”)專訪時說:“靠現有人員用傳統古籍修復方法來完成現有的古籍修復任務,大概要用幾個世紀。而幾個世紀中新增加的修復任務,又將成為更大的危機?!?br/>  藝術評論:用紙漿修復機存在什么問題?
      邱曉剛:紙漿修復機最關鍵的問題就是不能和我們的手工紙匹配,西方的紙漿修復機工藝是按照機制紙的標準來工作,中國的古籍都是傳統的手工紙,工藝上不匹配。機制紙密度大,我們的手工紙密度小。中國的手工紙是簾紋不是網紋,但是紙漿修復機出來的不是簾紋是網紋,紋路上不匹配。除非將紙漿修復機用在報紙修復上,其修復速度是非??斓?,破損的地方嘩一張幾秒鐘(就修好了),所以我認為紙漿修復機引進并非不能用,只是對紙張要求非常高,達不到這個要求,效果就很差。

      紙漿修復機的不足主要是吸力太大,紙漿很多留在書葉上,有破洞的地方它留有紙漿了,沒有破洞的地方它也留有紙漿,修過之后它的厚度增加了,跟傳統托裱是一個性質。手工紙漿修復跟傳統托裱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書本沒有損壞的地方不會留下修復痕跡,真正做到最小的干預。如果紙漿修復機能在一些方面進行改進,比如把吸力減小,把竹簾作為底下紙床,那就達到效果了。
      藝術評論:所以你并不是反對機器修復?
      邱曉剛:我的觀點不是反對機器,能夠用機器來代替人工為什么不用呢,但是關鍵是機器要能代替人工才行。
      藝術評論:手工修復有什么方面是機器修復完全不能替代的呢?
      邱曉剛:舉個例子,這本書在修書界來看已經是夠破的了,都粘連到一起了,機器就沒有辦法來修(這種書),這種破損打開后,如果是用紙漿修復機來修,一注水破損的地方隨著水漂起來了,水是有浮力的,破成一塊塊全散掉了。我手工紙漿修復就能修,所以我說沒有一種方式是萬能的東西,但是可以互相彌補,所以為什么我要研究手工紙漿修復技術,出發點就在這里,傳統的修復方法或者機器修復做不到的情況下,手工紙漿修復技術可以彌補,關鍵是解決了漿糊和傳統的舊紙問題?,F在不光是漿糊,還有舊紙的問題,比如修這本書,你用新的紙去修,沒這個可能,新的紙的強度比這個大得多,但是舊紙是不可再生資源。我用紙漿修復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用紙漿(修復)這個纖維可以選擇長纖維或者選擇短纖維,可以用本色的竹紙材料,我也可以用白色的,用不同顏色的紙漿來調顏色,彌補了古紙不夠的問題。
      藝術評論:你所說的手工紙漿修復具體怎么操作?
      邱曉剛:手工紙漿補書技術是完全不同于傳統古籍修補方法的一種新的古籍修護方式,它是利用成紙“還魂”經復配制成修補紙漿,使用簡單工具,利用傳統手工造紙的“澆漿法”原理,均勻地將紙漿分布在破損被修補的古籍書葉上,利用濕紙的纖維氫鍵結合力、纖維交織力及復配成分的膠粘力,使紙漿成紙后與被修補的古籍書葉間牢牢地黏合在一起。它修補速度快,操作簡單易掌握,容易達到整舊如舊等優點,適用于我國古籍數量眾多、破損量大的特點。
      我們現在修書的紙都是手工紙,宣紙是手工紙里面的一種,吸水紙等都屬于手工紙。把手工紙用攪拌機攪拌成紙漿,然后用滴管將一個個洞補好,這相當于補洞,不托裱。傳統的修補方式是托裱,用紙把一個個洞補好,然后紙邊還要處理,它有不同的大小,國家標準是紙邊小于兩毫米以下,相比較而言紙漿修補就要快很多,紙漿補上去晾干紙邊只有零點零幾毫米。但是傳統的托裱存在什么問題呢,一個是厚度增加了,其次是大量漿糊用上去了以后,像南京、上海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有相當一段時間是梅雨季,補好的書容易發霉、遭蟲蛀,這對各個圖書館來講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我為什么會一直關注紙漿修復呢,就是因為我發現我五年間修了的書,回頭去看都已經霉了,這實際上對我的刺激是最大的,我就一直在想我怎么能讓它不霉呢?
      我從1982年開始對紙漿修護古籍的摸索、試驗、研究,一直到1992年“手工紙漿補書技術”通過專家組鑒定,1993年人工紙漿修復技術舉辦過一期培訓班,包括故宮、復旦、中科院都有人來參加,培訓時大家都認為這是很好的一個手段,但回去之后大家還是采用傳統的修復方式,就是推動不了。
      藝術評論:為什么大家不能接受你所說的手工紙漿修復?
      邱曉剛:大家看了嘴上都說很好,但是實際行動你讓大家去接受這個東西確實有一定困難,推廣不開來的原因囿于傳統修復觀念,手工紙漿修復是對中國幾百上千年的古籍修復方法的一種撞擊,上千年修補方法都是用托裱,我的師傅們都是教我用毛筆加紙加漿糊來修這個東西,現在我用滴管就把這個滴下去了,他們接受不了。所以我講,現在一定是年輕人來做這個事。他們沒有太多的顧忌,所以才能推動這個事情。
      藝術評論:會不會是大家幾十年來適應了“托裱”的方式,如果改用紙漿修復又要重新掌握技術?
      邱曉剛:你有一點說到點子上了,但是任何一項技術都是要從無到有的,要有一個適應過程,但是這個紙漿修復的適應過程只要十天,傳統的托裱方法掌握起來可能是一年、三年甚至五年。
      藝術評論:那么傳統托裱的修復方式有可取之處么?
      邱曉剛:傳統的托裱方式當然有可取之處,它用最簡單的方式把書修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效率低、速度慢,付出的人力要多,類似于繡花。而古籍修復界人們對此習以為常,覺得一貫如此,不認為這是問題,但這就是問題,為什么不去解決呢?2007年國家成立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在古籍修復領域投入那么多錢,引進了那么多先進設備,但是如果有一個人具體來問,每年可以修多少東西,這個時候就出問題了。2012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對12家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進行3年(2009年以來)以來修復古籍數量的統計,國家圖書館是三年每20人修10萬5千葉,上海圖書館是三年每26人修73萬7千多葉,中山大學圖書館是三年每12人修3萬6千多葉,山東省圖書館是三年每9人修6千多葉,浙江圖書館是三年每8人修4萬5千葉……靠現有人員用傳統古籍修復方法來完成現有的古籍修復任務,大概要用幾個世紀。而幾個世紀中新增加的修復任務,又將成為更大的危機。但我們南京大學圖書館雖然非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但修復數量僅次于上海圖書館,因為它用紙漿修復破損文獻,效率大大提高。
      藝術評論:你認為古籍修復行業當下存在什么問題?
      邱曉剛:近百年來,在傳統古籍修復技術的發展過程中我們的傳承是比較好的,由于有師徒的口口相傳,古籍修復技術的精髓部分被較好地傳承了下來;然而在發展方面確實突破不大,重要的是人們的修復理念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師徒傳承形式下往往形成了人們保守思想,墨守成規,不敢越雷池半步的狀況,這種傳統的修復理念根深蒂固,它已滲透到人們思想意識的深處,成為某種習慣性思維,因此傳統古籍修復效率低、速度慢幾乎成為一種“正?,F象”,這是傳統古籍修復技術在近百年中沒有發展的根本原因所在,然而今天很多人還沒有意識到。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