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前凌家灘已有“衛星城” 出土大量陶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2-06]
從1985年被發現至今,蔚為大觀的凌家灘遺址一直是個謎團。不過,隨著鄰近的韋崗遺址發掘,凌家灘文化將告別“孤單”。記者昨日獲悉,位于含山縣凌家灘遺址旁的韋崗遺址搶救性發掘結束,出土的大量陶器和呈現出的生活脈絡,不僅大大充實了凌家灘文化,也有助于解開凌家灘的謎團。
凌家灘遺址并不孤立
韋崗遺址位于我省含山縣銅閘鎮大馬行政村韋崗自然村東南,距離凌家灘遺址只有兩公里。
“當地的規劃建設要經過遺址區,所以進行了搶救性發掘?!笔】脊叛芯克芯繂T、凌家灘遺址發掘領隊朔知先生告訴記者,考古勘探和發掘從9月下旬開始,12月2日結束。經勘探,韋崗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考古發掘面積226平方米。
從發掘出的遺物判斷,韋崗遺址的年代與凌家灘遺址相同,均為5000多年前,文化面貌也完全一致。
朔知先生說,結合在凌家灘周邊的調查,可以證實凌家灘遺址并不是以往所認為的孤立的存在,而是有較多小遺址支撐著這個中心性聚落遺址,韋崗遺址就是其中之一。
缸鼎等精美陶器最多
作為凌家灘遺址的“衛星城”,韋崗遺址雖然沒有發現精美的玉器,但卻出土了大量陶器,充滿了生活氣息。
“陶器為新石器時代遺物,不過完整的器皿幾乎沒有?!笨脊湃藛T介紹說,陶器中以陶鼎、陶缸數量最多,另有陶豆、陶盤、陶缽、陶紡輪、陶餅、陶丸等,少量陶器表面還裝飾有簡單的彩繪圖案。
“都是當時生活所用的必需品,無論是形態還是質地,都優于墓葬中的隨葬品?!笨脊湃藛T初步判定,凌家灘文化時期,生活用陶器生產與隨葬陶器生產已分別專門制作。厚胎陶缸、紅衣陶及少量彩繪陶器的發現,也顯現了凌家灘文化面貌的特點和個性。
打樁打地基古人早就會
在遺址現場,考古人員還在溝狀遺跡的低洼處發現了兩組“柱洞”,第一組有40余個,單個柱洞直徑在8~25厘米;第二組有30余個。
“柱洞是木樁子打下去形成的,這些整齊排列的木樁子搭建成欄桿,是當時建筑的體現?!笨脊湃藛T介紹,此次發現的柱洞有直接打入土中和先挖坑后埋柱兩種,作用和現代建筑打地基一樣。
當時人們“偏愛”肉食
此次韋崗遺址的發掘,大大充實了凌家灘文化的生活信息。
“比如當時人的食物來源,通過出土的物品能基本判斷?!笨脊湃藛T說,這是凌家灘考古發掘中首次發現較多的動物骨骼,多數屬于獸類,包括頜骨、角、牙等,反映了當時食物選擇的傾向性,可以證明動物性食物是當時人的重要食物來源,但暫未發現魚骨、禽骨等。
從考古情況看,韋崗遺址遺物豐富,文化堆積厚,涵蓋了新石器時代、漢代、唐宋-明清三大時期文化層,其中以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堆積最為豐富。但在新石器時代與漢代之間有著數千年的文化斷層,這一文化斷層的形成原因還有待考證。
相關新聞
道路為遺址“讓步”
韋崗遺址的搶救性發掘源于當地的道路規劃。記者了解到,今年9月,含山縣規劃建設的凌家灘遺址公園旅游公路連接線,將從韋崗遺址南側穿過。
為保護好凌家灘遺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先行對韋崗遺址進行全面勘探調查,并決定對過境公路可能占壓段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公路只涉及到遺址的很小一部分,但從保護角度考慮,當地已經修改了規劃建設方案?!睋嘎?,這段經過的道路將以高架橋的形式從遺址上“跨過”,“盡可能減少對遺址的破壞?!?br/>
新聞鏈接
凌家灘遺址1985年發現于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自1987年以來,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發掘發現,聚落遺址內,包括居址、墓地、祭壇、作坊以及近3000平方米的紅陶塊建筑遺跡。同時,發掘出土大批精美玉禮器、石器、陶器等,反映出同時期其他遺址中所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
凌家灘遺址各類遺存齊全,文化內涵豐富。專家評價,凌家灘遺址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一處極為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為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是中華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吳碧琦)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