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娛樂化考古要不得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8-16]
近來的考古圈確實有些讓人看不懂。不是有人羅列出清代皇帝的御筆手書“朕就是這樣的漢子”“朕知道了”等“親民”話語,就是有人發現一座怪異的“扯淡碑”。說起河南淇縣摘心臺公園的這座碑,確實叫人開懷一笑,碑首橫刻“再不來了”4個字,碑正中豎刻“泰極仙翁脫骨處”7個大字,而“泰”字左右則是“扯淡”二字,全碑共刻111個字,既無墓主人姓名,也無立碑時間。此事之后沒多久又有人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對《石臺孝經》碑進行了斷章取義,“萌翻”了網友。
國人素來講究蓋棺定論,自古以來碑文往往多美譽。以“扯淡”入碑文,到了地獄或者天堂門口還要幽上一默,此舉頗有魏晉名士遺風。竹林七賢中最愛喝酒的劉伶,從來都是杯不離手酒不離口,出行時便讓仆人執鏟跟隨,以求“死了便埋,就地解決”。將怪誕作為名士風度,明代亦不缺此類人,著名的離經叛道者李贄,自刎后以指蘸血寫下了“不痛”“七十老翁何所求”等字。
對于“扯淡碑”,當地學者寫了不少文章,有人說是明朝勛臣沐氏之碑,還有人說是明崇禎皇帝的墓碑。如果我們是以劉伶們的角度、以魏晉風度看待“扯淡碑”,呵呵一笑便可作罷——這其實也正好符合立碑者的初衷及灑脫風格。最招人討厭的,便是以扯淡的態度考古,把歷史當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將考古變得娛樂化、八卦化、泡沫化、香艷化,使考古結論云山霧罩,形同“小說家言”“說書人言”“賈雨村言”。
近些年來,特別是旅游經濟火爆之后,緊緊圍繞旅游轉的扯淡式考古應運而生。山西吉縣在當地人祖山媧皇宮中發掘到了6200年前的人類遺骨,便興沖沖地宣布:這就是傳說中的人類祖先女媧之遺骨。山西婁煩聲稱找到了花果山、大圣堂村等神跡,福建順昌聲明發現了孫悟空墳墓。前不久江蘇南京剛剛挖出一座古墓,便有人匆匆宣布是“疑似同性戀皇帝陳文帝墓”。沒有史書材料可以印證,出土文物中沒有墓主人的任何信息,且不說環環相扣邏輯緊密的證據鏈,連起碼的孤證也沒有,著實讓人為這樣的“考古”捏把汗。
在各地經濟利益相互博弈的大環境下,歷史名人成為地方上發展旅游的焦點,為了將歷史名人收攬于自己手中,各地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是爭奪名人故里,就是希望借考古走上捷徑。從劉備、孫權、李煜等天潢貴胄,到趙高、秦檜等巨奸大惡,考古證據尚未出爐,“疑似”的名頭便從天而降。被利益綁架了的學術開始變得光怪陸離起來,原本是一門極其嚴肅的考古科學,若被商業利益、學術名利、官員政績所操控,很容易淪為市場的玩物和政績工具。因此,我們想說的是,“扯淡碑”可以有,純屬扯淡的“考古”絕對不能有。( 木 土)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