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可移動文物普查將全面展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7-31]
記者昨日從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天津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施方案》已正式下發至各區縣文廣局,這也標志著本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是繼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之后在文化遺產領域開展的又一重大國情國力調查,是一項旨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產強國的國家工程。通過此次普查,將全面掌握本市國有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保管權屬和使用管理等情況,總體評價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為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同時,也為文物的標準化和動態管理創造基礎條件,實現文物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合理利用。
據介紹,此次普查的文物包括:1949年(含)以前,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史上各時代重要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由博物館、紀念館收藏登記的1949年后的藏品。列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書畫家作品限制出境鑒定標準范圍的作品。具有科學價值的古猿、古人類化石以及與人類活動有關的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化石。普查登錄的主要內容包括文物名稱、類別、級別、年代、質地、外形尺寸、質量、完殘程度、保存狀態、包含數量、來源方式、入藏時間、藏品編號、收藏單位名稱等14項基本指標項,11類附錄信息、照片影像資料以及收藏單位主要情況。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從2012年10月開始,2016年12月結束。目前,普查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有條不紊進行,并計劃于2013年10月起正式進入普查實施階段。普查的驗收匯總工作將從2016年1月起,主要任務是進行普查數據、資料的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記者 張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