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中國舊石器晚期形成與西方有不同路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6-04]
北京6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高星課題組對寧夏水洞溝遺址群第2地點進行詳細的地層、年代及石器技術分析表明,水洞溝古人類具有多樣的石器技術及適應生存策略,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形成有著與西方不同的路徑。
寧夏水洞溝遺址群發現于1923年,90年來它是討論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形成、石器時代東西方文化交流及古人類適應生存策略等重要學術問題的關鍵區域。目前,水洞溝遺址群包含12個舊石器地點并歷經多次考古發掘,其中以第1地點、第2地點發現遺物最為豐富,研究工作也最為集中。
第2地點與第1地點隔河相望,遺址發掘面積約100平方米,共包含7個文化層,發現用火遺跡近10處,出土文化遺物1萬余件,文化層年代范圍在距今4.1萬年-2萬年之間。
高星課題組對出土于第2地點的1萬余件石制品進行詳細技術分析,確定了兩個技術體系:石葉技術系統和石片技術系統。石葉技術是西方傳入的石器技術,而石片技術是中國北方本土發展起來的石器技術,后者是第2地點文化遺存的主流,石葉遺存僅存在于遺址形成的初始階段,后被石片技術所代替。這揭示出水洞溝既包含西方的技術因素,更主要的則是中國北方本土的技術因素。
水洞溝遺址群這一最新考古成果近日已刊發于英國《文物》(Antiquity)雜志,其對探討東亞人類行為演化過程及晚更新世現代人的適應生存方式有重要意義。(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