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戰國竹簡洗出古代曲調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3-11-11
    尚無考古發現的中國古代音樂曲調,隨著一批戰國竹簡的清洗整理“露出水面”。這一發現震驚中外考古界。

    曾侯乙編鐘的發現,使人們對古代樂器的研究掀起高潮。但20年來,對于中國古代音樂的研究主要在于擴展樂器的成果。這些研究,大部分注重于樂器頻率和律學的探討,至于這些樂器是如何用來演奏音樂曲調的,漢以前的音樂曲調又是怎樣的,都是空白。更沒有考古資料為之提供強有力的實物證明。這就是說,漢以前的音樂已無從知曉。漢武帝時編纂的《樂記》也覺得古樂“統以益微”,許多樂曲都沒有傳下來。

    1994年,上海博物館從海外獲得一批流散出去的已結成塊狀、呈黑黃色的楚國竹簡,立即對其進行科學保護。經過3年時間的脫水整理,發現這批竹簡計有1200枚。著名青銅器專家、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在經過兩年的研究后,發現其中有7枚簡上端正地抄寫著各種詩的篇名、演奏詩曲和吟唱詩的各種音高。這就是說,楚國詩樂已發現4聲9調。

    7枚竹簡上抄寫的詩篇有40首。每一篇詩都有它特定的音高,不可以隨意用其他音調自由吟唱。這足以表明,我國古代音樂在詩經時代已很成熟、規范。

    據考證,這批竹簡出自湖北荊門一帶,系楚國貴族墓葬中的遺物,距今3300年左右。楚國的郢都是長江流域的音樂文化中心。郢都的音樂因為動聽而被稱為“郢曲”。人們熟知的“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即“曲高和寡”的典故就出自于此。在發現的這批樂曲中,有些篇名用今天的話來說相當通俗。如《好奴思我》(子奴思念著我)《野有英》(野地中的花)、《良人亡不宜也》(美人的一切都是可愛的)等。
    摘自《中國文化報》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