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可樂遺址出土夜郎時期文物71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0-25]
赫章10月25日電 (鮑光翔 記者 張一凡)壓壞了路,竟然露出了古墓。10月25日,記者從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文物局獲悉,從該縣意外發現的2座古墓中,考古人員發掘出土夜郎時期文物71件,其中部分為貴州首現。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文物局局長李木奎介紹,此次發掘地點位于赫章縣可樂鄉農場村徐家丫口,在距2000年考古發掘現場約300米的農村公路路基附近,共2座墓葬,因雨后土壤疏松,車輛碾壞泥石路面而出露。
8月14日,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赫章縣文物局對此2座墓葬進行清理、發掘。截至目前,發掘工作全部結束,共出土文物71件。器形有青銅人型扣飾、鐵三叉戟、銅釜、鐵刀、骨玦、瑪瑙管、孔雀石珠串、骨珠、乳釘陶罐、漆器殘體等。
“此次發掘的71件出土器物,三叉戟、青銅人型扣飾、帶柄小銅鈴在貴州是首次發現,同時還出土了大量青銅器殘片和紋飾精美的鎏金銅殘片。很多都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崩钅究f。此次發掘的2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第一座墓葬長2.6米,寬1.2米,深1.7米;另一座長3.4米,寬2-2.1米不等,深1.5米。兩墓總體呈長方形。從形制看,后者比前者更長更寬,其規格在當地以往的發掘中極為少見。
可樂遺址位于貴州省赫章縣城西約60千米的可樂鄉政府所在地,地處烏蒙山脈中段。2000年9月至10月,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可樂鄉發掘夜郎時期墓葬108座,出土文物547件,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吳曉華是此次發掘的參與人之一。他說,將出土的一些類似骨珠的殘片清洗整理、拼接后發現,這種珠子與曾侯乙墓出土的“蜻蜓眼”十分相似。蜻蜓眼是古代一種琉璃質地飾物的俗稱,最早出現于西亞及埃及,春秋戰國時期進入中國,中原玻璃藝匠用本地原料進行過仿制,但與西亞、地中海東岸地區配方不同,色澤也不同。墓主的頭部還有紡織物包裹。
“初步斷定這是夜郎時期的文物,但是否是漢代夜郎國的文物,還有待研究?!辟F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說。
此前,貴州古彝文文獻記載,今赫章縣可樂鄉是“可樂倮姆”,意為“中央大城”。與其并稱“倮姆”(意為“大城”)的,另有位于今重慶附近的“儲奇倮姆”和位于今昆明附近的“勒波倮姆”。(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