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和諧共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10-09]
黨的十六大特別是十七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文物系統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立足自身發展實際,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實踐不斷創新,文化遺產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基礎工作不斷夯實
國務院先后頒布《長城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出臺30余個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基本形成以《文物保護法》為核心,以行政法規為支撐,以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各種規范性文件和行業標準規范為基礎的文物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文物保護工作正日益步入法制化、科學化、制度化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進入最后沖刺階段,普查任務即將全面完成。階段性的數據顯示,全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約80萬處。全國長城資源調查田野工作全部完成,初步建成長城資源信息系統。大運河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工作圓滿完成,登記大運河文化遺產點段1000余處。沿海文物調查進展順利,已發現200余處水下文物點、70處沉船遺址。文物調查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全國文物系統館藏一級文物登錄和二、三級文物備案圓滿完成。
2009年,國務院批準國家文物局設立督察司,建立了由文化部、公安部等10個部門參加的“全國文物安全工作部際聯席會議”。2010年和2011年,國家文物局與公安部聯合開展“全國重點地區打擊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偵破文物案件541起,打掉犯罪團伙71個,抓獲犯罪嫌疑人787人,追繳文物2366件,有力地震懾了日益嚴重的文物犯罪。
重點工程取得突破
國務院核定公布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8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達2352處。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遴選和評審工作正在進行之中。目前,國務院已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16處、歷史文化名鎮名村350處。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批準公布歷史文化名街30處。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保護主體修繕工程竣工,并啟動西藏“十一五”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災后文物搶救保護被納入國家《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玉樹震后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也順利推進。
三峽文物保護工程規劃內項目已基本完成并通過驗收。南水北調工程文物保護第一、二批控制性項目順利實施。白鶴梁水下文物保護工程、南海I號、華光礁I號等水下考古項目成功實施。以西安片區、洛陽片區和長城、絲綢之路、大運河等“兩片三線”為代表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
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成效顯著。安陽殷墟、開平碉樓與村落、福建土樓、山西五臺山、河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杭州西湖等先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截至目前,我國共有世界遺產41項。國家文物局加大世界遺產監測巡視力度,初步建立國家、省、市三級監測巡視體系。目前,絲綢之路跨國聯合申遺有序推進,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全面啟動。
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截至目前,全國博物館總數達到3020個,其中文物系統博物館2252個。近年來,新建、擴建重點博物館200余座。中國國家博物館擴建工程已經竣工;首都博物館、中國文字博物館、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中國科技館、山東博物館等新建、擴建項目竣工開放;河南省博物院等建設持續推進。博物館門類日益豐富,博物館主體呈現多元化、社會化趨勢,行業博物館、民辦博物館紛紛興起,經文物部門注冊登記的民辦博物館達328個。初步形成門類豐富、特色鮮明、分布廣泛的博物館發展新格局。
目前,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紀念館總數達到1893個,除古建筑、遺址類博物館外,實現了文化文物系統歸口管理的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的目標。隨著免費開放工作的推進,博物館管理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博物館評估定級工作全面啟動,首批83個國家一級博物館、171個二級博物館和288個三級博物館公布。
國家文物局頒布《文物出境審核標準》、《文物進出境審核管理辦法》,啟動實施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信息共享工程。全國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達16個,文物出境數量大幅下降,成功開展多次影響較大的文物追索行動,追回流失境外中國文物3000余件。
對外文物交流活躍
目前,我國已與14個國家簽署了關于防止盜竊、盜掘和非法進出境文化財產協定或諒解備忘錄,并在信息交流、成果共享、人員培訓、文物返還等方面取得實質性的合作成果。駐華使節、外交官走近中國文化遺產活動富有成效。
我國積極參與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交流。舉辦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東亞地區文物建筑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等國際會議,形成《紹興共識》、《北京文件》、《上海宣言》等國際文件。中外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了中國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話語權。
“十一五”期間,出入境文物展覽約400項,平均每年達80項,展覽的水平和質量不斷提高,影響力不斷擴大?!爸袊囆g展”“大三國志展”“中國古代帝王珍寶展”等對傳播中華文化、促進國際人文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內地與港澳臺地區文化遺產交流形式多樣、亮點頻出,“絲綢之路大展”“微笑的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展”等對臺文物展覽引起良好反響。在中意文化年、中俄國家年等重大外事活動中,文物展覽作為“外交使者”“國家名片”成為中華文化的承載者、傳播者。
文保新局面正在形成
“十一五”期間,全國文物事業經費從2006年的37.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44億元;中央專項補助經費從2006年的7.65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7.3億元。黨委統一領導、文物部門主要負責、各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得到建立健全。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隊伍日趨活躍,逐步成為推動文化遺產事業發展的重要生力軍。
為整合中央和地方在政策、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和力量,國家文物局通過部門共建、省局合作,充分發揮各地區各部門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創新大遺址保護方式,探索設立大遺址保護特區,支持西安、成都等城市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探索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規律、國家保護為主并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促進發展、惠及民生等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