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三峽文物時不我待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4-01-06]
《光明日報》消息: 三峽工程將于2003年上半年清庫,下半年蓄水,距今只有不到二年,留給三峽庫區二期水位線下文物保護與考古發掘的時間屈指可數。據去年6月國務院、三峽建委印發的《三峽工程淹沒區及遷建區文物保護規劃(保護項目和保護方案)》,正式確定文物保護點為1087處,且大多數為地下文物。時間緊、任務重!三峽庫區文物能否得到妥善保護,考古發掘工作能否順利完成,事關三峽工程形象,也為國內外廣泛關注。不久前,記者就此前往三峽庫區進行了采訪。
三峽地區高江急峽,重巖疊嶂,一路順水行舟,兩岸山川雄奇險秀,名勝古跡相望。這里不僅曾是古生物的伊甸園,也是中華民族和中華多元文化的搖籃。三峽地區自古以來又是連接巴蜀與荊楚的孔道;我國古代兩個極富特色的地域文化棗椌3幕桶褪裎幕謖飫锝換閎諍?,使诊勶成为种]苤奈奈鐫ㄞ礎=瞿殼巴ü韃楹褪躍潁鴕遜⑾?/FONT>60多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和古生物化石地點,80多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00多處古代巴人遺址和墓地,470處漢至六朝的遺址和墓地,6處古代枯水題刻和數十處宋代以來歷代洪水題刻,2處東漢石闕和數十處唐以后的摩崖造像、詩文題刻和碑碣,發現近300處祠廟、民居、橋梁等明清建筑物。華夏歷史文化在這里留下了深厚的積淀和不間斷的發展足跡。
記者了解到,為保護和搶救這些中華文化瑰寶,各級地方政府和文物考古工作者正在努力工作。至今,已有來自全國15個省、市,10多所院校,20多個文博和科研機構的50多個單位投身于其中。文物考古工作者披星戴月,櫛風沐雨,奮戰在大三峽的深山窮谷中,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搶救保護工作已進入了高潮,取得了重要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僅重慶庫區近年考古發掘即出土珍貴文物上千件,一般文物上萬件,各類標本數萬件,并在從學術上探討三峽地區古代歷史信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然而,僅就記者目擊,目前三峽庫區文物保護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是文物犯罪活動愈演愈烈。隨著三峽工程的興建,三峽庫區盜掘古遺址、古墓葬活動日益猖獗。奉節縣寶塔坪遺址、巫山縣江東嘴墓地,都曾慘遭盜掘。隨之而起的是文物的倒賣和走私的日益猖獗。兩者的惡性循環,導致不少珍貴文物流失海外,嚴重危及庫區文物安全。
二是有些地方文物保護不力。記者在重慶市忠縣見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房闕一任風雨剝蝕。在重慶市萬州區見到,重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山碑》與雜物為伍,除了一塊文物保護標志牌外,未見有任何保護措施。
三是文物搬遷工作滯后。受一期水位影響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陽張飛廟已規劃搬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縣石寶寨規劃修建護壩就地保護,但均未見實施;奉節縣城內的三國古跡劉備托孤的永安宮,雖然擬議搬遷,卻至今還未確定具體位置。
四是文物保護資金和人力捉襟見肘。相對于三峽眾多文物,現計劃文物保護和搶救資金明顯不足,人員不敷使用。重慶市豐都縣文管所僅有五人,卻要負責十多處考古工地,每人每天僅有五元補助。要在水位上升前盡量多地發掘、搶救文物,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金。
據介紹,按規劃專家測算,如果按正常的工作方式,要完成三峽庫區文物搶救與保護工程,至少需要5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墒?,現在最多只有15年的時間。2003年的二期水位、2006年的三期水位、2009年的四期水位將接踵而至。搶救保護好三峽庫區文物不僅需要規劃,更需要實際行動。時不我待,不能有絲毫懈??!(本報記者 曲冠杰 孫獻濤)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