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文物保護、文化弘揚與旅游經濟應協調發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6-22]
如何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擺在各地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難題。
初夏時節,筆者隨團考察中國西部的甘肅省旅游文化發展狀況。從甘南藏族自治州氣勢恢宏的拉卜楞寺,到河西重鎮武威的雷臺漢墓,再到屹立千年的嘉峪關及享譽全球的敦煌莫高窟,甘肅文化資源的燦爛和豐富令人贊嘆,但在文物保護、文化弘揚方面也有頗多難點。如何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是擺在各地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難題?,F實不斷提醒我們,亟需在文物保護、文化弘揚和旅游開發三者間找到協調發展的道路。
在西部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旅游產業,既要有大視野、大智慧,又應尊重當地群眾,尤其是信教群眾的宗教習慣和風俗傳統,比如優先重視文物保護和文化弘揚,保障各類宗教活動的順利進行。拉卜楞寺是享譽海內外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宗主寺之一,歷史悠久,文物眾多,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被譽為“世界藏學府”。在信教群眾的心中,寺院就是藏族文化傳承的核心機構,僧侶是藏族傳統社會的知識分子。千百年來,寺院不僅是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文化教育中心,是藏民族研習佛教、語言文字、天文歷算、醫藥衛生、工藝建筑、繪畫舞蹈等多種學科的場所。藏傳佛教寺院教育創造了數以百萬計的歷史文化典籍,保存、豐富并傳播了民族文化,也促進了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聯系和團結。每年拉卜楞寺曬佛法會、宗教儀式、文物展出都吸引著來自歐美、日韓、蒙古、東南亞和國內數十萬游客到此體驗文化旅游,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團結、文化保護成果的窗口。
因此,在藏族地區發展旅游經濟,尋求社會穩定,一定要尊重當地信教群眾的傳統、習俗和真實意愿。實際上,只要把握到位,協調合適,宗教作為一種社會力量,它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匯聚信教群眾與相關文化群體,有利于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在當地開發旅游,能夠開發的要科學、慎重協商開發;不能開發的,要尊重信教群眾的意愿,堅決不開發。就目前保護現狀而言,筆者建議各級政府還要持續加大投入,積極對寺廟殿堂文物、古籍經卷、非物質遺產進行保護;地方政府要重視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保護信教群眾宗教活動正常進行。這不僅能有效傳承文化,留下燦爛的文明成果,還能持續保障社會動態穩定,進而有效提升當地經濟增長,走出一條適合藏區經濟增長、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的道路。
在敦煌莫高窟的參觀使筆者注意到,當前文物保護的力度和文物自身的價值遠遠未能匹配。這一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圣地,早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但在向世界展示了敦煌藝術之燦爛、文化內蘊之深邃以及古代人民的聰明智慧的同時,敦煌莫高窟文物因年代久遠、材質脆弱,在沙漠侵襲下,崖體風化情況日益嚴重。加之洞窟空間有限,每年大量游客進窟使得溫度、濕度變化較大,嚴重影響了石窟、壁畫、雕塑的保護。目前,莫高窟文物的很多保護設施,還是上世紀60年代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時政府撥款100萬元加固和修建的,其他較大規模的援助來自90年代香港邵逸夫先生捐助的1000萬元。當前,文物保護面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后的境況,洞窟文物的控濕、控溫、控光等科技水平亟待提升。政府和社會各界不僅應盡快加大對莫高窟文物保護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同時更要積極吸收國際經驗,依托先進技術打造保護設施,并建立高技術屏障,提升窟內控管水平,建立獨立的數字、高技術陳展廳,將珍貴文物遺存“移出”洞窟外科學保護,減少游客在洞窟內的參觀滯留時間等。
敦煌應當成為彰顯中國文化燦爛和科技水平的平臺。對文化遺存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不僅對敦煌有直接而重要的意義,且對中國和世界重大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也將有示范作用。筆者期望見到一條文物保護、文化弘揚與旅游經濟協調發展的未來道路。
作者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