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下考古:從單純發掘到全方位保護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5-04]
從4月22日到7月初,“南澳Ⅰ號”明代沉船的第四次水下考古將在廣東南澳持續進行70多天。
4月27日,“南海Ⅰ號”南宋沉船第二次試發掘進入收尾階段。此次試挖掘確定了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嘗試了多種新的考古方法,為今后如何對沉船進行整體發掘提供了真實資料。
4月22日,“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武漢基地”在湖北省武漢市成立,這是國家文物局首次在中國內陸設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在“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中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動作頻頻。
20年確認70余處沉船遺址
水下考古總體水平仍不高
在我國近3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疆、1.8萬多公里的海岸線和豐富的內陸水域內,蘊含著種類多樣、數量巨大的水下文化遺產。然而,中國的水下考古歷史只有20多年的歷史。
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國家組織開展了11個沿海省市的近海海域、西沙群島以及安徽、江西等內陸省份的水下文物普查,同時對西沙群島華光礁海域、福建平潭海域、浙江寧波小漁山海域、山東青島海域進行了重點調查,發現大量水下文物線索,確認70余處沉船遺址;廣東“南海Ⅰ號”整體打撈、海南西沙“華光礁Ⅰ號”、福建平潭“碗礁Ⅰ號”、“大練島Ⅰ號”、山東青島鴨島沉船等搶救性保護、發掘工作的完成,以及“南澳Ⅰ號”考古工作的啟動,總結出了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操作程序。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的發展,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已從單純的水下考古發展為全方位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從近海海域擴展到遠海海域,從單一部門主導發展為多部門積極協作參與。水下文化遺產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和拓展,保護對象日益復雜多樣,已經由沉船及船載文物,擴展到海上絲綢之路、沿海海防和海戰遺跡、古港口、造船廠、沿海鹽業遺址等多種類型;工作內容從單純的水下考古,擴展到出水文物保護、巡查監護、執法管理、學術科研等多個領域,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展。
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曙光說,一個國家的文物保護必須同時兼顧陸地與水下。以陸上豐富的文物資源來說,我們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國。但以水下來說,摸清家底兒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有多少水下古城,有多少沉船,有多少遺產類型,還沒有權威數字。也許在一些具體的工作上,我們是處于領先地位的。如“南海Ⅰ號”的整體打撈,理念是先進的,手段是先進的。但從總體水平來看,從管理體制、人員構成、法制環境到人們對水下文化遺產的關注,都還遠遠不夠。
盜掘倒賣等不法行為猖獗
需整合力量開展重大項目
目前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哪些問題與不足?
基礎研究不足,特別是發展戰略研究和長遠規劃滯后;如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區域間、部門間尚未充分形成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合力,國家主導、地方支持、各相關部門協調配合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管理體系還需進一步完善;更為嚴重的是盜掘、盜撈、倒賣等不法行為依然猖獗,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建設和執法監督力度亟待加強。
“與陸地的田野考古相比,我國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更為薄弱,遠未達到陸地、水下平衡發展的狀態。這種狀況與強化海洋戰略的國際形勢嚴重脫節,與我國水下文化遺產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眹椅奈锞挚脊盘幪庨L閆亞林身兼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副主任一職,他認為和陸地相比,水下考古的許多難點更棘手,“比如說原址保護,大家都知道原址保護的文化坐標上的意義更完整。但水下的原址保護更難。古代墓葬再保存幾百年還是那樣。但水下的植物是瘋長的,對遺址的破壞是看不見的。以前以為建一個水下博物館就是一個好的保護,但實現起來就有問題,因為無論你如何復原水下的環境,都和原來的不同。即使是一塊石頭,在流水和在靜水的狀態下就不一樣?!?br/>
福建與中國的水下考古有極深的淵源。1987年,正是在這里的連江定海進行了我國首次水下考古,出水了一批宋代瓷器;近些年,在福建海域發現的沉船從五代到宋元明清的都有,序列十分完整。這里也成了盜掘與盜撈最為猖獗的地方。
因此,《福建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進行修訂時,專門增加了“水下文物”一章,以法律法規來明確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保護水下文物的責任?!笆濉逼陂g,國家選擇福建作為水下文物安全監控試點。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介紹說,目前在福建漳州龍海半洋礁海域進行的安全監控試點工作將有效地打擊水下文物犯罪,為將來在從遼寧至海南島的廣大水域實行全面監控探索經驗。
整合力量也是當前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主要任務。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說,在“十二五”期間將集中開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和示范意義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充分體現國家戰略部署,改變被動、分散的工作模式,指導和協調各地做好相關水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國家將通過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開展中國古代海防工程調查等重大課題,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理論研究,培養專業人才隊伍,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帶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