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佛山西華寺遺址挖出千年殘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05]
佛山南海西華寺二期考古現場昨傳來好消息——
●殘碑僅比成人手掌稍大,碑文早已模糊不清
●殘碑碑文或暗藏西華寺“身世”線索
記者昨天從南海西華寺二期考古現場獲悉,繼南漢時期碩大柱礎浮現,初定西華寺為南漢官制寺院之后,再次“捕”得一塊珍貴的千年殘碑。碑文上顯示的“玉清宮使”、“德陵使”等字樣引起了考古專家的高度關注,初步推測西華寺可能是南漢時期“中央級別”的官寺,因為目前有關西華寺最早的記錄可追溯到公元958年(南漢時期),當時的“玉清宮使”、“德陵使”正是南漢權力核心人物龔澄樞。
由此,專家還引申出另一個話題:史料記載,南漢時期十分注重寺院建設,當時廣州城內城外新建有28寺,西華寺會否是“失傳”多年的南漢28寺中,西部7寺之一呢?一切判斷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考證。
現場
殘碑僅比手掌稍大但字跡不全
記者在二期考古的大殿遺址現場看到,挖掘進入了更深的階段。第三層結構層內,直徑1米左右的圓形石洞赫然在目,它位于此前挖掘出的明清時期石柱柱礎側旁。此圓洞正是殘碑的出土之地。
據挖掘的村民透露,殘碑是混合在數塊殘缺的柱基石塊中破土而出的。這塊顯得古舊的殘碑,緣何混著明清時期的建筑架構而出現?“古寺歷經數百年、10多次的修繕,每個朝代層中都有可能混有之前朝代的物品?!爆F場專家告訴記者。
記者看到,新鮮出土的殘碑,如一塊方磚被斜削一半,比一個成年男子的手掌稍大,呈現出凹凸不平的三角形形狀。中間的碑文已經模糊不清,顯得難以辨認。在靠近落款的位置,幾個字清楚可見:“玉清宮使 德陵使 龍……”末尾龍字后面呈現出一個類似德字的上半部,再往后是殘碑的盡頭。
殘碑的剩余部分
成破解謎團關鍵
正是“玉清宮使”、“德陵使”這兩個頭銜,使得現場專家十分重視。全程參與西華寺挖掘工作的考古專家郭順利透露,“西華寺最早的記錄是公元958年,就是南漢時期,當時的玉清宮使、德陵使就是當時權傾一時的太監龔澄樞。這塊可推測到南漢時期的殘碑碑文,透露出玉清宮使與西華寺有聯系?!彼茰y,若碑文顯示的玉清宮使果真是太監龔澄樞,并且他是古寺負責人的話,則西華寺的官制定性,將直升為“中央級”。
然而,殘缺的碑文并未能提供進一步的信息。郭順利表示,挖掘將進行到生土層,即到達未有人工動土痕跡的自然土層時,才會結束。殘碑的剩余部分會否出現,成為揭秘的關鍵。
揭秘
“玉清宮使”究竟是何許人物?
據了解,宮使稱謂最早緣于唐朝,南漢時期延續了這一稱謂。玉清宮是南漢時期建造的宮殿,而德陵,是南漢時期在廣州的三大陵墓之一,南漢奠基人劉隱(即烈宗襄皇帝)就葬在德陵。這兩個都是重要的宮殿建筑,在南漢時期,一般只有“中央級別”的宮員,才有資格以兼任的方式去擔任,以監督和保護宮殿皇陵完整安全。
而南漢時期的玉清宮使是誰呢?史料記載,南漢后主劉鋹的太監、內太師龔澄樞曾擔任玉清宮使。南漢時期歷史短暫,但是太監的角色不簡單。當時皇帝為避免宮臣為后代爭奪帝位,故朝廷皆以太監宮員為主,做上大宮的幾乎都是太監。太監龔澄樞,就是當時手握重權的人物。南漢時期興佛建寺,在龔澄樞擔任玉清宮使期間,不少重要官寺的建造由他監制或監管。
猜測
西華寺會否是南漢廣州28寺之一?
在殘碑的出土背后,西華寺的懸念再多一層。南漢時期玉清宮使,即當時最高權力實際操控者的顯赫地位,不僅使西華寺的官家定性進入新的界定階段,更有學者提出,西華寺有可能是“失傳”多年的南漢28寺之一。在史料的記載中,南漢后主性好奢侈,常大興土木。在面積不大的舊廣州城內,興建了28座廟宇,東南西北各有7座,用以對應28座天上的星宿。有中大歷史學專家猜測,西華寺或許是當年的28寺之一,西部七寺中的一座,那就是“中央級別”的官家古寺,歷史價值重大。但也有可能像廣州光孝寺、六榕寺那樣,是獨立于28寺的寺院。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