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遼寧海底“尋寶”提速 將用哪些先進“武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05
      核心提示

      我省陸地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山海關老龍頭,全長2292.4公里,占全國海岸線總長度的12%,居全國第五位;島岸線長627公里,占全國島岸線總長的5%。海域(大陸架)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近海面積6.8萬平方公里。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后,我省組織展開了水下文物調查工作——主要以走訪漁民為主,同時查閱各地地方志等有關文獻,歷時45天,調查了沿海562個自然村鎮。

      通過陸域調查以及之后對水下情況的進一步探摸,我省水下到底藏著哪些“寶貝”這一懸疑必將得出答案。


      ●受條件所限,我省一直未能組織規模較大的水下考古工作。但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遼寧就已經嘗試了水下考古,在全國也屬于“先行者”。此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的啟動,將加快我省水下考古工作的步伐。

      ●此次我省組織“三普”水下文物考古調查,搜集到上百處水下文物遺存線索,對照相關史料發現,其中不乏甲午海戰、日俄海戰等著名戰役留下的沉船遺存。

      ●我省水下文物考古調查有一大亮點:在內河河道里也發現了一些埋藏文物的線索,由此我省水下文物考古從海洋又擴展到了內河。

      引言:

      談到考古,首先讓人想到的是在荒郊野外的探測和發掘,如墓葬和遺址等等,而往往忽略了另一塊考古的重要陣地——水下。

      對于多數人來說,“水下考古”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詞語,它有著很強的神秘感。究竟何謂水下考古?水下考古到底怎樣進行?

      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啟動,此次普查規模之大、涵蓋范圍之廣前所未有,對象不僅包括陸地文物,而且也包括海域中的文物線索。

      所謂水下考古,就是對海域中埋藏的文物進行科學的調查與發掘。我省處在祖國萬里海疆的最北端,是海洋大省,海岸線很長,在水下考古這一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那么,我省水下考古進展狀況如何,獲得了哪些有價值的考古發現?記者跟蹤采訪數月,希望以下一組稿件能為讀者揭開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紗。

      綏中成功確認一處古沉船位置

      此次在綏中沿海組織的水下文物考古調查,自2010年8月24日起,至9月14日止,共計22天,參與隊員21人。對水下進行調查時使用了多波束聲納測深儀、旁側聲納和淺地層聲納,重點掃描了“三道崗一號”、“賀港劉大刀”、“三道崗二號”、“二河口”4處線索附近的海域,掃描總面積1450160平方米。之后,水下考古隊員還對每個疑點都進行了潛水調查,累積潛水時間700分鐘,確認了一處古代沉船的位置。

      “賀港劉大刀”沉船尋而未得

      明末,明軍在山海關一帶阻擊清軍入關,發生多次激戰,綏中縣申江魚港碼頭(當地稱賀家港)曾有戰船沉沒。

      綏中漁民在此地最早發現水下文物遺存是在1994年,打撈上來了一批器物,有銅錢、鐵炮、鉛彈和鉛牌等;最近一次發現水下文物是在2008年,漁民在同一海域潛水撿拾海螺時,打撈出數十枚銅錢。

      本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中,專業人員對早前出水的部分器物進行了整理和初步研究,根據銅錢上的紀年和鐵炮的造型特征分析判斷,該沉船遺址應屬明代晚期。

      發現沉船遺址的漁民介紹,當時水下有大量銹蝕的鐵炮和鉛彈,堆積1米多高。據此,水下考古隊推斷該沉船應為一艘軍火運輸船或戰船。

      水下考古隊到達漁民所指認海域進行多波束聲納掃描,卻未發現線索,又進行潛水調查,累積時間6小時左右,搜索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仍然沒有收獲。

      專家分析認為,這大致有兩種可能:一是水下文物已被打撈出水或被拖網拉到了較遠的位置,所以多波束聲納掃描不到;二是因為海岸線發生了變化,十幾年前,海邊建筑物還很少,現在已經建起了大量的房屋,參照物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漁民指定的位置可能不準確。

      “二河口”沉船遺存狀況較為樂觀

      二河口村歸屬綏中縣塔山屯鎮管轄,村東500米就是渤海,北距葫蘆島市60公里。在此次水下文物考古調查中,有村民提供線索說,在二河口碼頭東南12海里處,曾發現古代沉船。

      2010年9月10日,水下考古隊員用淺地層聲納和旁側聲納對該疑點海域進行了掃描,后于物探圖像中篩選出1處疑點,即派出兩組潛水人員進行潛水調查。從掌握的情況可以確認,這是一處古代沉船遺址。

      但這一次調查還不夠細致,調查的區域也較為有限,暫未發現船上遺物,所以還無法確定沉船的規模、年代和性質等。

      該處為泥沙底,比較有利于沉船的保存,且水深達28~32米,盜撈的難度較大,因此沉船的遺存狀況應該比較樂觀。

      歷史復盤

      我國第一次大規模水下考古始于綏中

      水下“寶貝”現身

      “遼寧開展水下考古工作在全國來說也是比較早的,成果也比較顯著。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華玉冰告訴記者,“早在1991年至1997年,我省連續7年開展了水下考古發掘。 ”

      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在葫蘆島一帶,漁民打魚時經常意外地打撈上來年代久遠的瓷器。

      1991年7月,綏中縣大南鋪村漁民在三道崗海域拖網捕魚時,偶然打撈出一批古代瓷器和一些船板碎片。瓷器種類比較多,有白釉黑釉碗、罐、瓶、盆、碟等各種器物。打撈上來的瓷器很有特點,其中有一種白釉飾黑花,非常漂亮。

      綏中縣文物管理所得知這個消息后,馬上著手征集工作,最終收回了584件瓷器,初步推定為元代磁州窯產品。

      其實,“綏中附近海域里有古代瓷器”這個說法在當地早有流傳,一些不法文物販子盯上了這一帶海域,非法倒賣古瓷的案件在當地時有發生,當地水下文物遭到的破壞比較嚴重。

      綏中海域打撈出一批古代瓷器這件事引起了省及國家文物部門的注意。不久,中國歷史博物館派專家和技術人員來到綏中展開水下考古發掘,前后持續了7年之久。

      水下考古的里程碑

      在當時,水下考古對于我國考古工作者來說,還是一個嶄新的課題,要發掘三道崗沉船遺址,面臨著許多未知的考驗。

      1992年6月起,由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室牽頭,來自沿海各省市的水下考古專業人員組成了“國家綏中水下考古隊”,開始對三道崗遺址進行全面的調查和發掘。

      為了確定沉船的準確位置,水下考古隊采用了遙感探測手段,另外還組織潛水員進行水下調查,對三道崗附近海域進行了仔細搜尋。

      此次水下考古,采用的技術涉及航海、物探、定位、潛水、勘測、發掘和水下攝影攝像等諸多方面。

      由于三道崗沉船是一處遠岸遺址,因此在定位時無法通過近岸物體的參照來進行,只好使用雷達和衛星等遠程定位技術。雷達定位是一種利用雷達波的發射與接收來確定發射點與接收點間距離的定位系統。通過遺址點上的船臺接收雷達波束可以計算出遺址點在北京坐標系中的位置。

      探測中,水下考古隊使用了旁側聲納掃描系統、高精度測深、磁感應法、淺地層剖面技術等遙感物探搜尋技術,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對三道崗沉船遺址的發掘,是我國水下考古隊伍開展的第一次較大規模的水下考古調查發掘工作,它標志著中國水下考古進入了獨立開展工作的新階段。

      對綏中水下沉船的調查發掘,為了解宋元時期磁州窯生產和銷售情況及研究我國古代北方海上交通史、造船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資料。

      此后,國家博物館(即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根據這次水下考古的成功經驗,陸續對山東省蓬萊虛里、長島等多處水下遺存進行了考古調查發掘。

      民間線索

      (1)遼代白瓷大碗

      1988年春,在興城市曹莊鎮四城子村一位姓劉的漁民手中征集了一個遼代白瓷大碗,口徑23厘米,口沿有1.5厘米磨損,碗底粘有15厘米厚的牡蠣殼。據這位漁民介紹,此碗是他在菊花島城子里海域捕魚時打撈上來的。

      興城市文物管理處文物征集線索

      (2)明代青花碗

      興城市四家子鄉邴家屯一位漁民提供線索,當地有一姓徐的漁民于2008年10月上旬,在海上撈到一些瓷碗。徐姓漁民當時在海8區(錦州、營口、葫蘆島三市交界處海域,該海域水深13到14米)一網打撈上來口徑不一的瓷碗10個,初步確認為明代青花碗。

      興城市四家子鄉邴家屯線索

      (3)平唇敞口陶罐

      在興城市海濱鄉臺里村一位姓董的漁民家中看到一個陶罐,口徑26.4厘米、高47厘米、腹徑50厘米,為平唇敞口,呈灰色,外表及內壁均掛有牡蠣等凝結物,外壁腹部有三道剮痕,保存完好,年代未確定。出水時間為2007年11月,出水地點距海邊約10海里至12海里。

      興城市海濱鄉臺里村線索

      (4)竹節炮和鐵彈丸

      綏中縣王寶鎮大馮屯村一位楊姓村民一直從事海螺捕撈,1996年秋,他在西孫村劉大刀屯海域作業時,發現一處地點覆壓堆積多層鐵炮、彈丸和銅錢,遂撈取出其中一小部分,有鐵制竹節炮1門,殘長87厘米,最大外徑15厘米;鐵彈丸42枚,大小規格不一,大彈丸直徑9厘米,小彈丸直徑7.5厘米;鉛板一塊,長48厘米、寬17.5厘米、厚4厘米,上刻“欽差工部石”5個字。

      綏中縣王寶鎮大馮屯村線索

      (5)火裂底瓷碗

      據一艘漁船上的漁民說,兩三年前,他們在錦州市哈達鋪碼頭東南15海里處掛網時拉出過一些瓷罐,上岸后覺得無用就隨手砸碎了。后又在此處打撈出一些瓷碗,現存家中。這些青花碗通高5厘米、口徑15厘米、底徑4厘米,內有墊圈,火裂底。

      錦州市哈達鋪碼頭南線索

      (6)52厘米的銅鉚釘

      據一位姓田的漁民說,他的弟弟曾撈起過銅鉚釘和瓷器,出水地點在遼河入??谖鳌叭笞印焙5诇\灘處的西側。銅鉚釘原為一根,現已斷成兩截,總長52厘米,直徑2厘米;青花瓷碗口沿已殘,碗口徑16厘米,碗高8.5厘米。據說,此地還有許多類似遺物,因怕剮壞船只和網具,漁民到此都繞開行船。

      營口市遼河口西三大子線索

      (7)明代銅火銃

      1983年6月,在旅順三澗堡小黑石村附近海域發現明代銅火銃1個,現存于旅順博物館。

      旅順口區三澗堡小黑石村線索

      太子河中有一艘俄國小火輪

      提起水下考古,我們首先聯想到的一定是大海,其實在河流中往往也埋藏著許多歷史文化遺產。比如此次“三普”,在遼陽的普查“答卷”中,我們就看到了一些關于河流中歷史遺存的重要信息。

      消失在河道中的俄國小火輪

      我省開展水下文物考古調查過程中,遼陽縣小北河鎮村民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太子河的小北河中沉有一艘小火輪。

      其實這一帶許多居民都曾聽說過關于小火輪的故事。徐國勇今年61歲了,曾任遼陽縣小北河鎮文化站站長。

      他告訴記者:“提起這艘小火輪,年代并不算久遠,是上世紀初日俄戰爭的遺物。當年日俄戰爭一度打到了遼陽縣首山直至小北河一帶,戰事極為慘烈。這艘小火輪是俄軍的裝備,被擊沉在太子河里。 ”

      當然,徐國勇本人并沒有親眼見到小火輪,他說的這些都是聽村里老一輩人講的。

      那時,講故事的老人們也還只是幾歲的孩童,小火輪擱淺在離岸邊不遠處的河里。在水波平穩的時候,站在岸邊就能看到小火輪前部的甲板。村里的小伙伴們經常一起去河里游泳,把小火輪當作目的地,游到之后,大家總要在甲板上逗留玩耍一會兒。這艘小火輪承載著他們童年的歡樂時光。

      現在,那些見證者已經相繼故去,小火輪也早已消失在河中。

      那么小火輪現在究竟在哪里呢?民間有種種猜測,有人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小火輪可能隨著河水的流動而緩緩移動,最后被河流的泥沙所覆蓋。

      根據種種線索,可以將小火輪的沉沒位置初步鎖定在太子河東大堤岸邊一個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500米的河灘地范圍內,如今那里已經栽種上了楊樹林。小火輪能較好地保存下來嗎?這個問題還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一塊清代船板映射太子河變遷

      這段河道里的文物線索并非僅有一艘俄國小火輪,上世紀90年代小北河鎮一帶還發現過沉船。

      1990年,小北河村一馬姓村民建房時在小北河村姜家窯屯南取土,結果發現了一艘已經腐爛的木質沉船。該船長約11米,當時船上還殘留著一只破損的瓷碗和一個煙袋鍋。

      “三普”隊員依據這一線索,前往沉船地點進行調查。到現場后發現,這里已不再是河道,僅余一個東西長120米、南北寬50米呈橢圓形的水坑,位置在小北河至遼中縣公路南側40米處。

      木質沉船早已不見。經過一番仔細查找,隊員們終于發現了一塊帶有鐵鋦子的腐朽殘破船板,船板長1.6米、寬0.5米,此外還有幾小塊船板碎片。

      當地群眾介紹說:“這里曾是太子河的舊河道,早年太子河河道很寬,小北河曾有商用碼頭,船只由此到營口進行商業貿易。 ”

      1990年在此發現沉船,當時認定為清代船。雖然今天僅剩下一點船板,但是對于研究遼陽地區的航運以及經濟發展還是很有意義的。另外,它也是印證太子河水系歷史變遷的一個實物證據。

      水下考古:剛剛進入精彩段落

      起步較晚面臨困難還很多

      “由于受現有條件所限,我省目前還不具備單獨進行水下考古發掘的能力,這次的水下調查是與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進行的。 ”省考古所第三研究室副主任馮雷對記者說。

      我國水下考古工作整體起步比較晚,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1986年9月,國家決定把水下考古事業抓起來。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歷史博物館(現在的國家博物館)承擔這項任務,設立了中國唯一的水下考古專業機構——水下考古學研究中心。1987至1990年,研究中心通過派員出國學習和與外國水下考古研究機構合作等方式,培訓了一些水下考古專業人員。

      目前正在抓緊業務經驗積累,這支隊伍已經在我國的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先后進行了多項水下沉船遺址及其他水下文物遺跡的調查、發掘工作。

      馮雷是我省培養出來的一名水下考古專業人才,也是全國僅有的7名水下考古教練之一。他不僅要參與水下調查工作,還負責培訓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水下考古的最大難點就在水下作業這一塊,它對考古隊員潛水技術的要求很高。

      不了解潛水知識的人,往往認為只要攜帶足夠的氧氣,在水下多長時間、潛水多深都沒問題。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在我國現階段的水下考古作業中,無論采用臍帶式潛水還是自攜式呼吸器潛水,都只能在30米深以上工作。 30米水深壓縮空氣潛水的免減壓極限時間為16分鐘,刨除下水、出水所用的時間,潛水員可以在水底滯留的時間就很有限了。超深度、超時間的水下工作,對水下隊員的安全是非常大的威脅。

      2009和2010年兩年,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挑選優秀的水下考古隊員遠赴菲律賓進行潛水技術培訓。這次訓練中,采用高氧、混合氣體實施減壓潛水,可以完成更深、更長時間的水下工作。

      現在我國水下考古隊已有16名隊員具有技術深潛60米的資格,其中包括我省1人。另一方面,水下考古和陸地考古所需經費之比為12∶1,高額的經費開支,也使很多水下考古項目難以付諸實施。

      此外,缺乏先進的水上交通工具,也是我省水下考古工作面臨的一個實際難題。馮雷說:“我們這次作業,帶的設備和儀器很多,但是雇到的只是普通的漁船,在作業中很不方便,效果也不夠理想。 ”

      搶救水下文化遺產任務艱巨

      水下考古相較于陸地考古來說難度更大,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怎樣對水下文物做好保護。

      原址保護是水下文物的保護原則,這也是國際上公認的保護原則。只有在文物有被不法分子盜撈可能的情況下,才可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由具有資質的考古機構組織有計劃的發掘。

      水下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遺產的一部分,是印證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水下文化遺產不僅面臨著被盜撈的威脅,而且時時刻刻受到自然因素的侵蝕,因此,從人為破壞及時間和自然力的消解中搶救人類文化的記憶,就成為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所肩負的重任。

      探測中用上哪些先進“武器”?

      水下調查已啟動

      2009年5月,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我省組織展開了水下文物考古調查工作,主要是以陸域調查為主,搜尋線索及進行初步查證。

      隨著我省“三普”田野調查工作的結束,水下文物考古調查工作也告一段落,我省沿海各市搜集到了一批重要水下文物遺存線索。但這并不是說水下文物考古調查工作已經結束,恰恰是剛剛開始,水下文物考古工作只是邁出了第一步。

      水下文物考古調查只是為我們尋得了線索,要確定水下文物的具體位置,則還需要進一步的水下調查,這是水下考古接下來要展開的工作。

      2010年8月23日,我省與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派出調查隊進駐葫蘆島市綏中縣,正式開始遼寧水下文物考古調查。調查隊由來自遼寧、福建、江西、浙江、湖北、上海等地的10余名專業水下考古隊員組成,所需設備和經費由國博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調撥,我省考古所及相關市縣政府、文博部門負責后勤保障工作。

      由于氣候等原因限制,這次水下調查作業只持續了比較短的一段時間,到9月14日就告一段落了。

      先進儀器齊上陣

      其實,水下考古就是陸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它以人類水下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對淹沒于江河湖海水下的古代遺跡和遺物進行調查、勘測及發掘。

      在正式發掘之前陸域調查和之后的水下調查都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需要水平較高的探測技術來支撐。

      馮雷是一名水下考古專業人士,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上來講,他都有著較為豐富的經驗。

      他介紹說,這次進行水下調查,使用了多波束聲納測深儀、旁側聲納和淺地層聲納掃描。對于這些科學儀器,有些讀者一定很陌生,但凡是專業人士都會知道它們的“威力”有多大。

      多波束聲納測深儀是水下考古工作中采用的最重要的儀器,它以120度角向水下發射掃描,越到深水層所覆蓋的范圍就越廣,當然探測的精度也會隨之有所下降。

      馮雷說:這種多波束聲納測深儀最深可以探測到水下100多米處,若論探測精度,則是在10到20米深之間成像效果最好。

      應該說,多波束聲納測深儀的使用,較以往水下考古在儀器設備上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我國最初進行水下考古時,所用設備只能探測30米深以內的水下情況,而且只是兩維成像,探測的精度較低、誤差較大,現在使用的多波束聲納測深儀可以完成三維成像,進步了許多。

      探測中,一旦在探測儀的成像上發現疑點,接下來就要派出潛水隊員進行水下調查,來進一步查證水下是否真的有古代遺物,以及水下遺物周圍的地形和水質環境等具體情況。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