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南陽宋墓青白瓷酒具:青中閃白,白中有青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1-02



      近接河南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鳳劍先生電話得知,在該市一座殘破宋墓內考古出土了幾件瓷器,欣然前往。乍見這組瓷器,只覺眼前一亮,那青中閃白、白中有青、光潤如玉的釉面,那勾畫自如、流暢勁利的劃花花草紋樣,令人觀后如飲美酒,如醉如癡。

      承蒙王鳳劍先生惠允,筆者不揣淺陋,將這組南陽首次發現的青白瓷酒具(見圖)作以介紹,與同好者共賞。

      注壺:或稱注子,套筒狀獸紐蓋較高,曲長圓流,板狀長曲把惜已殘,長筒頸、蛋圓腹、圈足,造型比例協調、規正秀美,外輪廓線以曲線為主,具有韻律感,通高19.8厘米、底徑9.8厘米、口徑3.5厘米。通體施透明釉,釉色以青色為主色調,青中閃白,青白相映,極富玉質感,幾乎不見開片,積釉處呈淡青色。釉下白胎略閃灰,底足修胎稍嫌粗糙。在器肩部有一劃花花卉紋帶,以刀代筆,在半干的坯胎上刻劃出花葉紋一周,逸筆草草,古樸寫意,卻也淡雅清新,裝飾效果較佳。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器蓋上的蹲獸,似獅似狗,寥寥數刀,生動傳神,很可能是古代傳說中具有佛性的龍的九子之一——狻猊。作為瑞獸,它常常出現在宋代以后的薰爐、香爐的蓋上。

      溫碗:口徑17厘米、底徑10.8厘米、通高12.5厘米,直口、筒腹、圈足微外撇,深腹羅漢碗造型,通體施透明釉,積釉處呈湖水青色,碗內素面局部有稀疏蟬翼狀開片,外腹部刻劃有花卉紋樣。它與上述注子在釉質釉色、胎質胎色、圖案紋樣、制作工藝、燒制方法、風格特色等方面完全相同,有理由相信它們是同一窯口、同一窯位,甚至同一匣缽燒成的瓷器產品。

      酒碗:敞口、斜長腹略弧,小圈足,造型小而精巧,略有夾扁,口徑約13.5厘米、高約5.7厘米,胎體輕薄潔白,自然光下內外刻花可以互見,隔著碗壁晃動手指,指影清晰可見。器壁施青白釉,釉面蟬翼狀開片密布,碗內滿釉,刻花疏朗,花大葉肥,構圖飽滿,線條流利而富有張力;外壁刻劃菊瓣紋,施釉近足但局部露胎,圈足未施釉,修胎痕明顯。胎不夠堅致,發糠,敲擊聲音木啞。

      五代以來在淮河以南逐步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代表的青白瓷窯系,在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安徽、福建等省區的34縣已發現燒造青白瓷的窯址。青白瓷釉色追求青白玉的質感,潔白的胎質,透光性好,與白中泛青的釉色相互映襯,恰如溫潤的青白玉。因此,青白瓷一問世就深受世人的喜愛,人們用“只怕風吹去,又恐日炙消”的詞句來形容青白瓷的嬌貴和工巧。青白瓷在歷史上名氣很大,青白瓷的仿品首見于永樂官窯,十分精細,以后歷代均有仿品。

      南陽出土的這組青白瓷,注壺、溫碗所表現出釉色偏黃、白胎閃灰、墊砂支燒、劃花紋樣、圈足微外撇等特征,顯然與景德鎮湖田窯產品不同,具有五代越窯青瓷的遺風。從目前考古發現看,它與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徽出土的成套的注壺、溫碗在瓷器特征上較為接近,很可能是繁昌窯產品。繁昌窯古稱“宣州窯”,曾為南唐李后主宮廷燒制供瓷,南唐王陵曾出土有與該注壺造型相同的青白瓷注壺。其中柯家村窯以專燒青白瓷、白瓷而著稱。陶瓷考古表明,它創燒于五代,興盛在北宋,大約在北宋末停燒。其產品大部分火候較低,胎稍有粗松之感,釉色有發黃傾向,大多器物釉面均有開片,底足多露胎,且修胎痕跡明顯,由于含鐵量小,胎釉結合處一般沒有一線火石紅的特征。南陽宋墓出土的青白瓷刻劃花碗符合繁昌窯青白瓷的特征。同時,發掘者將該墓斷代為北宋中期以前,恰在時間上也印證了這幾件青白瓷極有可能就是繁昌窯產品,為我們鑒賞早期青白瓷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