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協大會啟示:學習國外博物館如何做學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13]
國際博物館協會第22屆大會今天下午在上海閉幕。這次世界博物館界的高規格盛會,讓一些中國同行感受到要用更為宏觀的眼光來做博物館的學問。
人文關懷
過去人們往往把博物館專家看作是那種埋頭在書齋考證的研究者,但這次博協大會的主題“博物館致力于社會和諧”,就讓人們體會到一種博大的人文關懷。
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具有很高的學術性,大會邀請的6位主旨報告人都在國際文化領域具有很高的聲譽,同時具有精深學術造詣。其中,既有為非洲文化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前國家首腦,又有從事全球跨文化交流對話的項目協調人,還有大學著名教授、知名藝術評論家和文化展覽策展人、知名博物館館長和文化遺產保護專家。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前博協主席、馬里前總統、非洲聯盟前主席阿爾法·科納雷的發言。他的發言高屋建瓴,“氣場很大”。阿爾法指出,和諧不等于觀點的高度認同。和諧要和而不同,多樣性、多元化的觀點平等對話。他還從博協大會在中國召開看到了世界對發展中國家的尊重,而且發展中國家的博物館事業正在崛起,并走向國際舞臺前沿。
陳燮君說,國際博協31個專業委員會的小組討論,也為中國博物館事業帶來許多新思路,國外專家用個案基礎進行比較研究的方法很有啟發。
與時俱進
大會還透露了世界博物館業與時俱進的新潮流。如數字化的網上博物館、數字化博物館已經從過去一館一網這種形式,演變為多館集成共享的網站。
博物館功能正在拓展,觀念正在突破。如過去博物館的休閑功能是個敏感話題,會被視為不夠專業和媚俗。但現在博物館的休閑功能被提上了學術論壇。在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博物館如何在傳承文脈、傳播知識的同時,舒緩愉悅人們的身心,也可以說是為“社會和諧”起到了作用。
陳燮君認為,外國博物館同行做學問比較重思想性、觀念性,角度比較宏觀,譬如從人類學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并在歷史研究的基礎上對人類文化的未來進行預測。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方面,我們與國外同行尚有距離??梢哉f,我們只是剛剛起步。
據透露,國際博協將與中國博協聯手在上海建立一個面向國際博物館同行的培訓基地,國際最新、最先進的博物館研究成果和各種信息有望匯攏于此,中國博物館同行做學問的視角有望更為寬闊。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