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專家建議洛陽鏟申遺:既是考古工具 又可盜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1-05
      洛陽鏟既是盜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還被應用于國家基本建設、科研和工業上。長期以來,其生產經營處在民間手工作坊的原始狀態,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

      二○○九年七月,考古、文博專家建議將“洛陽鏟制作技藝”作為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到目前仍然進展緩慢

      將洛陽鏟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難度很大:一是由誰申請;二是傳承人是誰?

      法治周末記者 孫繼斌

      一把洛陽鏟,刺破陰陽界。

      歷史上很少有一種工具會像洛陽鏟那樣有那么多的故事和神秘傳奇,既是盜墓工具,又是考古工具,而且最終還被應用于國家基本建設、科研和工業上。

      洛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一段有柄,可以接長的白蠟桿。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深逾20米,利用半圓柱形的鏟可以將地下的泥土帶出,并逐漸挖出一個直徑約十幾厘米的深井,用來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

      洛陽是洛陽鏟在中國的唯一產地,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產品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記者了解到,長期以來,洛陽鏟的生產經營處在民間手工作坊的原始狀態,雖不至于很快工藝失傳,但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谶@個考慮,從2009年7月開始,當地一些考古、文博專家建議將“洛陽鏟制作技藝”作為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當地文化文物部門也做了工作,但到目前仍然進展緩慢。

      【洛陽鏟來歷的兩個版本】

      對于洛陽鏟的來歷,目前并無定論。

      一般而言,有兩種主要說法:一種認為洛陽鏟產生于明代中葉,洛陽系六朝古都,而且附近的邙山陵墓群眾多,所以盜墓事業異常發達。

      明代由于對外貿易的興起,古董、殉葬品的市場需求興旺,所以盜墓事件頻發,因此出現了這種盜墓利器。

      洛陽古代石刻藝術館原館長趙振華是研究洛陽鏟的專家,他曾花費3年時間對洛陽鏟及洛陽的盜墓史進行過調查。

      據他研究,明代萬歷年間,浙江海寧人王士性曾在河南做官,他見多識廣,周游全國,寫了一本《廣志繹》,記錄各地風俗。該書卷三記錄到:“洛陽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轆轤及綆者有長十丈者。然葬雖如許,盜者尚能以鐵錐入而嗅之,有金、銀、銅、鐵之氣則發。周、秦、漢王侯將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長里馀者,明器多用金、銀、銅、鐵,今三吳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陽?!蔽闹羞€提到一些出土文物。這應該是最早關于洛陽鏟的文獻記載。

      趙振華介紹說,據此看來,明代時洛陽就有盜墓風氣。而王士性所記的“鐵錐”,能深入土中及墓里,應該就是幾百年前洛陽曾經用過的專門用于探墓的鐵鏟。

      趙振華還介紹說,洛陽地區的農民,在秋末冬春農閑時節,有的在野外尋找中藥材瓜簍和它那入土頗深的塊根,就拿這種鏟子順藤向地下挖洞探取,比鐵锨等工具省力便利。據說,20世紀20年代,洛陽東漢太學石經就是這樣發現的。挑擔子的小販也隨身帶著它,逢集趕會,拿來在地上打洞立桿,搭風雨棚。這種鐵鏟在洛陽已用了幾代。

      而另外一種說法是,洛陽鏟的發明時間晚很多,大約是上個世紀初。發明人系洛陽附近農民發明家和盜墓人李某。

      大部分盜墓賊都不是專職人員,他們平日的身份大多是農民,在農閑時節才會去盜墓。李某就是這樣一個兼職的盜墓賊,他喜歡通過改良技術提高“生產力”。

      據說,在上個世紀20年代,李某看到有人在用半圓形的瓦鏟在地上打洞蓋房子,抽出時能帶出相當數量的土來。出于“職業”敏感性,他認為這種鏟子可以在盜墓中發揮積極作用。于是找到一個姓孫的鐵匠做了一把,這種工具在用來盜墓挖墳時果然非常好用,效率一下子提高不少,很快就在盜墓業內傳開。

      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根據,但多數專家認為前者更為可信。后者只是傳說。

      據記者了解,在現在的馬坡村,李某和孫姓鐵匠都有后人。

      【洛陽鏟的奇巧與惡名】

      洛陽文物專家、洛陽第二考古工作隊研究員蔡運章是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成員,他曾幾次做客央視,介紹洛陽鏟的歷史。

      蔡運章向記者介紹,清末民初修建的卞洛鐵路和洛潼鐵路經過邙山南麓,發現許多古墓古物,很多外國人大量收購,于是當地村民大肆盜墓,洛陽鏟被廣泛應用。

      對此,趙振華介紹得更為詳細,他說這種半截筒瓦樣的鐵鏟能夠深刺入土和起土,村民借用其特性來探尋古墓。長期實踐后,積累了豐富經驗。具體用法是:將鏟子打入地層提起后,從鏟子的內弧面可以帶出地下原有的土壤,通過對土壤的結構、顏色、密度和包含物等情況的辨別來判知地下有無古墓、古文化遺存及遺跡的范圍、形狀等。如果是自然土,就是所謂的“死土”。如果是人工擾亂過的土,叫“活土”,是包含有考古信息的土,內行人據此可以判斷是不是墓土,通過鉆探墓形以推測其大致年代。

      洛陽鏟操作簡便,只需在地面打一個小小的洞,就可以把從地表到地下十幾米深的土取出以便辨認,而且對文物的破壞又最小。這樣的取土、探墓能力,是一般鐵锨、鐵鎬等工具無法做到的。

      神奇的洛陽鏟風行一時,由此加劇了當地盜掘古墓的狂潮。數十年間,使得中國古墓葬最集中的邙山地區十墓就空,古物大量外流。洛陽鏟由此惡名遠播。

      【洛陽鏟的改邪歸正】

      蔡運章表示,雖然洛陽鏟背負了不少惡名,但同時也是進行考古和文物保護的最好工具。

      洛陽鏟是如何從盜墓工具變為最好的考古工具的呢?

      據記載,早在民國時期,考古工作者從盜墓者那里受到啟發,就將其應用在考古上了。

      最早將洛陽鏟改邪歸正的是考古學家衛聚賢,他發現了這種工具之后馬上意識到其在考古上的價值,并且積極推廣在考古活動中使用。1928年,衛聚賢在他的《中國考古學史》一書中寫道:“用鐵鏟曲為多半圓洞形,置長木柄,在地上隔五尺鑿一洞,因持鏟鑿地,土攢入鏟中,用手將土取出,看土為活土死土。所謂死土,即天然的地層,活土是地層混亂,地層混亂由于曾掘地埋人,將土翻過所致。遇見活土,鑿能容身的大洞而下,十九必得古物?!边@段文字清楚記載了洛陽鏟的形狀和使用方法,是明確介紹洛陽鏟形狀和功用的最早的文獻記載。由此也可見,在民國時期,洛陽鏟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

      據趙振華向記者介紹,洛陽鏟“鐵錐”、“鐵鏟”,洛陽百姓稱之為“瓦鏟”、“瓦壟鏟”、“瓦壟锨”。后來人們也將其稱為“探鏟”,這是鉆鏟的簡稱。1955年的《文物參考資料》正式將其定名為“洛陽鏟”。

      基于它的實用性,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肯定了其在考古調查工作中的作用,于是,在1958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考古學基礎》一書中,洛陽鏟被正式作為田野考古工作者的特備工具,在教科書上劃出圖形,介紹其使用方法,向全國推廣使用。如此形成了中國獨有的考古鉆探技術,也成了中國考古鉆探工具的象征。

      趙振華說,1972年9月,由夏鼐率領的中國考古代表團應阿爾巴尼亞地拉那大學的邀請,參加首次伊利里亞人研究會議時,向邀請方贈送的禮物就是一把打造精致的洛陽鏟。洛陽鏟由此走向世界。

      而蔡運章介紹,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全國文物系統在洛陽舉辦考古訓練班以來,洛陽鏟被確定為全國文物普探工具,見證了幾代中國考古學家的成長,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考古工具。上世紀90年代,有位美國教授曾將“荷蘭鉆”和洛陽鏟進行過比較,結論是洛陽鏟更勝一籌??梢哉f,在世界范圍,洛陽鏟也是最好的考古工具之一。

      【申請“非遺”只是夢?】

      現在,洛陽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考古、鉆探、建筑等領域。

      現代技術條件下,洛陽鏟也改變了不少,由于過去用的木桿太長,勘探考古攜帶不便。而現代洛陽鏟與時俱進,采用螺栓固定鋼管作為鏟桿,可以隨意加長而且攜帶方便。另外,為了建筑和工業勘探的需要,洛陽鏟也出現了電動版本,完全就是個U型鉆頭。

      如今的洛陽鏟已經被商家做得更加完善,攜帶方便。結構上基本可以分為幾個部件:鏟頭、配重桿、加長桿、吊環、安全繩以及攜帶包六大主要組成部分。以環環有絲扣的方式連接起來。有的還做成了旅游紀念品。

      馬坡小李村,洛陽鏟的誕生地,即使在今天,這里仍是正宗上乘洛陽鏟的出產地。記者日前來到小李村,據了解,馬坡村和小李村其實是一個村,準確的應叫馬坡村,回民居多?,F在的馬坡村,出名的不是洛陽鏟,而是它的燒烤。記者來到村里,到處都是燒烤的招牌。但在村頭,仍能看見出售洛陽鏟的廣告。老葛就是幾家還在做洛陽鏟的鋪子之一。

      60多歲的老葛說,村里現在只有三四家還在做洛陽鏟,他算是其中比較年長的了。記者看到,在他的鋪子里,各種尺寸的洛陽鏟都有。最便宜的四五十塊錢一把。當記者提及洛陽鏟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他說他知道,但不愿摻乎其事。

      對洛陽鏟最有研究的趙振華認為,現在,在加工洛陽鏟的過程中,雖然下料、段坯、成型、磨刃等粗重活已改用切割機、汽錘、砂輪等機械制作,但成型后的捏竅、淬火后的修整等工序,卻還是手工作業。

      有當地人認為,正是由于洛陽鏟乃手工制作,在關鍵工藝上需要積累多年的實踐經驗。隨著馬坡村和小李村年輕一代生活狀態的改變,近年來,洛陽鏟的制作開始面臨后繼乏人的局面。甚至有人悲觀估計,二三十年后,正宗洛陽鏟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

      趙振華認為,洛陽是洛陽鏟的唯一產地,而洛陽鏟是考古界的必備工具,這個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產品是全國獨一無二的,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

      基于這樣的認識,當地文博界認為,可以把“洛陽鏟制作技藝”作為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項目。并在2009年7月予以了啟動。蔡運章對此表示,確有此事。

      但總體說來,目前這些還僅僅是想法。洛陽市文化局社會文化科科長韓向陽同時也是洛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的副主任,據他介紹,將洛陽鏟申請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專家們探討過。但難度很大:一是由誰申請;二是傳承人是誰?

      2009年,有關部門準備讓市考古工作隊作為申請人進行申報,但最后還是停了下來。原因就在于不好認定洛陽鏟的傳承人,考古工作隊擔心因此會引發糾紛。

      看來,洛陽鏟的“非遺”申請路漫漫其修遠兮!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