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文物修復人員僅500余人 修現有文物需千年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8-31]
8月30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技術部的文物修復室里,幾位在該館從事了30多年文物修復工作的技術專家們正在“精耕細作”。然而盡管日復一日工作不止,若想修復該館現有的破損文物,也需要以千年來計算。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有4萬余件藏品,而展出的各類文物只有5000多件。這其中大部分文物是因為各種原因的破損尚未修復而無法展出。
據2005年全國館藏文物腐蝕調查統計,全國文物系統2000多萬件館藏文物中,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問題。而全國承擔文物修復工作的專業技術人員僅有500余人,以每人每月修復1件文物計算,僅修復全國現有的破損文物,至少也需要上千年。
文物修復人才越來越少
由于種種原因,考古工作者所挖掘出土的文物,多多少少會出現一些破損。以新疆為例,這些破損的文物都會匯聚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里來,這里是新疆惟一有能力修復文物的單位。
但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現有文物修復人員的組成看,大部分并非科班出身。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和博物館里并沒有專門的文物修復培訓機構,雖說也開辦了與文物保護相關的專業,但與實際工作需求相比,根本無法滿足需求。
以新疆文物修復中最常見的泥塑文物修復來說,全國沒有一個單位有培訓這類人才的地方。泥塑文物在新疆這種特殊的自然環境里易保存,數量多,可內地許多省區就沒有這個條件了,也沒有人從事這項工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技術部主任姚書文,是新疆目前唯一專門從事泥塑文物修復的專家。他在這個崗位上干了30多年??伤畛醯綗o錫學習的并非泥塑文物修復技術,而是無錫的泥人制作工藝。因為沒有可以學專業知識的地方,他只好先學習如何做泥人,從泥人的塑形、色彩等方面學起,再對泥塑文物修復進行自學。
談起這些往事,姚書文感慨萬千:“我做泥塑文物修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拿新疆出土的泥塑文物來說吧,什么樣的材質都有。泥塑文物并非同樣的材質,吐魯番出土的泥塑所用的泥就與樓蘭出土的泥塑所用的泥不同,這些都是我自己在工作中一點點分析研究出來的,沒有人教我,也沒辦法教?!?
因為文物修復工作復雜,又缺少專業的培訓機構,再加上文物修復耗時長久,整日默默在臺后工作的人員,少有人前露臉的機會,更不吸引眼球,以致文物修復人才越來越少,成為文物保護工作中一大瓶頸。
姚書文說,以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破損泥塑文物為例,現在沒修復好的就有近600件,以他一個月修復一件來計,也需要50年左右才能完成。而他已快到退休年限了。今后誰來接班?“我不知道”,姚書文憂心忡忡。
寂寞而清苦的修復者
文物修復技術人員就像一個個外科醫生,用特殊的方法為破損的文物實施手術,從而讓他們恢復昔日的風采。參觀者看到的是精致完美的文物,卻很少了解文物背后那些默默無聞的修復者,在日復一日地與文物進行著寂寞而清苦的超時空“對話”。
在姚書文的修復室里,一件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天王俑,高約80厘米,彩繪斑斕如新。天王俑的旁邊是一件深褐色的駱駝陶俑。姚書文介紹,九成以上的出土泥塑、陶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損,因此修復時往往要實施一些特殊的“外科手術”,其中最常用的是“人工器官置換”手術。
姚書文的一件得意之作就是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天王俑,送來時只有頭和軀干,沒有四肢。姚書文比照著另一件天王俑為其安裝“假肢”,上下兩部分對接后,還要用合成材料將縫隙填平,再用礦物原料進行著色。經過這樣的“手術”,近10年之后的今天,安裝的“假肢”與原件仍宛然一體。姚書文透露,當時修復天王俑的土是專門從交河故城運來的,而打磨用的沙子也是從沙漠深處采集的細沙。
古書畫修復技術人員張素珍告訴記者,給文物“整容”,用的材料相當講究,修復人員要熟知各個朝代、各個地域的紙質特點、裝裱材料的特點,這是一項歷經數十年實踐才能練就的本事。
“國寶”級文物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伏羲女媧圖絹畫是自治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雜志《國際社會科學》1983年試刊號的首頁插圖就是一幅吐魯番地區出土的伏羲女媧畫像。
張素珍說,經她手修復的有10來幅。其中最破的一幅拿來時已成了一包碎片,她只是從一些碎片上的星宿圖案,隱約猜測這是伏羲女媧圖絹畫。藥物處理、浸泡、沖洗、去垢、重新裝裱,她幾乎將掌握的所有修復技術都用上了。三個多月后,《伏羲女媧圖》才完好再現。
文物修復需要更多年輕人
姚書文介紹,以現在的文物修復工作存在的問題來說,除人員匱乏以外,最重要的還有資金、設備短缺。
在一般人眼里,文物修復工作就是粘粘補補,沒什么技術,或者說不需要什么資金??稍趯<已劾?,文物修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專業性很強。除了泥塑文物修復,還包括紡織品、陶器木器、書畫等項目,而在紡織品文物中,又包括棉織品、絲織品等不同的種類。如此龐大的體系,由于材質、工藝、年代的不同,修復的難易度也各不相同。這就需要多門類的技員人員共同組成文物修復隊伍。如果沒有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根本無法完成。
姚書文介紹,以泥塑文物表面的彩繪修復來說,需要分析色彩的成份,但現在卻沒有設備可以分析,只好用眼睛測出色彩后,一點點地調配顏色,經不斷比試,最終確定應該用哪種顏色。在此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對文物會造成極大的損壞,甚至無法再修復如舊。
姚書文建議,國家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措施,加大對文物修復人才的培養力度,特別要注意對一些已經面臨滅絕的技能人才的搶救性保護,給予更多的支持,讓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到這個行業里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