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o2mc"></tr>
    <source id="yo2mc"><tt id="yo2mc"></tt></source>
    <tbody id="yo2mc"><input id="yo2mc"></input></tbody>
  •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民營博物館舉步維艱 呼吁"博物館條例"盡快出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8-12
    北京現有150家博物館,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之外,眾多的私立博物館隱藏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我國從1997年第一批私立博物館獲批建館到現在已有13年的發展歷史,但記者調查發現,絕大多數的私立博物館還是艱難前行,面臨政策、資金、身份等一系列困境。

      1997年1月18日,北京琉璃廠西街一座面積僅為400平方米的門臉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它的主人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馬未都。

      當時,與觀復博物館一起獲批成立的還有路東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北京遺箴堂碑帖拓片博物館等。從這一年開始,全國成立的私人博物館達到了300多家,其中北京就有近30家,占全市博物館的1/5。類別涵蓋了陶瓷、家具、皮影、門墩及中醫藥、空竹、匾額等。這些博物館就如同一串文明瑰寶,散落在民間的角角落落。

      13年時間過去了,如今觀復博物館借馬未都之名剛剛做到“不賠錢”,而古陶文明博物館則“藏”在一間地下室里,繼續維持。許多館主都感嘆,雖然成立的初衷是為傳承中華文化,但每天維持正常開館需要花費的資金則不是光有理想就可以實現的。而在資金背后,還有身份、政策等一系列的模糊與缺失。

      老牌民營博物館搬進地下室

      13年過去后,路東之的博物館依然深藏在北京城南一條幽靜的胡同里,門面已經變得斑駁,整個博物館和它所處的胡同一樣幽靜。400平方米的地下室內,靜靜地陳列著幾百件新石器彩陶、秦漢磚瓦、戰國封泥——這就是位于大觀園北門的古陶文明博物館。作為全國第一座陶專題博物館,它以3000件出土文物,構成以古陶文明為主脈、以藝術考古為特色的收藏體系,構成一部近乎完整的古陶文明史。

      “變個人秘藏之寶為社會共有之物,開創中國博物館事業新的途徑和體例,并最大意義上發現與實現中華古陶文明的價值和尊嚴?!边@是古陶文明博物館館主路東之的自我定位。路東之說自己是文人,讀書人都有一種情結支撐自己。

      作為第一批私立博物館之一,古陶文明博物館成立初曾被北京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核準注冊為公益性民營事業單位,享有15人編制。如今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因為身份模糊無法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當初政府出于鼓勵態度,私立博物館注冊資金只有10萬元,可是現在想申請文化創業基金至少是注冊資金100萬元?!拔覀円豢茨菍徍吮砭桶l現自己兩邊不靠,除非像其他一些私立館主一樣再注冊一個公司,否則以博物館的名義是很難申請下來的?!甭窎|之說。

      “我是一個不太愛說話的人,也不愿意老是對媒體訴苦,因為這條路就是我個人的選擇?!甭窎|之對記者表示。從成立那天起,到現在已經對外界說得太多太多,但是依舊沒有得到太多的支持,所以干脆就不說了?!凹热晃矣幸庾R將個人收藏提供給社會共享,就不在乎這樣那樣的困難”,路東之淡然地說。

      古陶文明博物館的整個展廳面積約400平方米,這間地下室年租金20萬元左右,占支出的一半左右,加上人員工資、水電費等等,一年下來需要50萬元左右的資金才能維持下去。而所有的收入來源只有一個——路東之的字畫作品銷售所得。記者采訪路東之的這幾天,他說自己實在是很忙,“因為每天都必須要參加拍賣會”。馬不停蹄地四處奔走,就是為了給博物館賺到足夠的資金。

      其實古陶文明博物館里的藏品本身就是價值不菲的“固定資產”,在他收藏的3000多件藝術品中,僅漢代瓦當系列估計總價值就已超過千萬元。但無論身邊的人怎樣暴富,他都不為所動,堅持不變賣一件藏品。

      民辦博物館自救

      作為第一家開館的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承載著一定的特殊意義,如今的觀復博物館已經不再是當初琉璃廠的小門臉,已經發展成為展館面積達4000平方米的大館。每到周末,很多收藏愛好者都會來東五環附近尋找這個博物館。

    同其他的民辦博物館不同的是,觀復博物館充分利用馬未都的名人效應,著實火了一把。馬未都稍顯得意地告訴記者:“前年開始觀復博物館的收支基本持平,已經不再賠錢?!?

      去過觀復的人大都知道,幾乎每一個獨立展館都有一個企業冠名,比如IDG家具館、奧迪工藝館。能夠得到世界知名企業的贊助對于大多數私立博物館來說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馬未都卻運作得很熟練,同行評價這很大程度上是人家馬先生的個人魅力、天生會和媒體打交道、會利用名人效應。不過大多數私博館長都認為馬未都和觀復的成功是不可復制的,絕大多數私立博物館不可能靠名人效應取得發展。

      觀復博物館的門票是50元一張,是私立博物館中較貴的。即便如此,在去年國家公立博物館大面積免費開放的情況下,依然每天有100多人慕名前來參觀,對此馬未都強調是自己的服務好,“大家來是想學知識的,我這里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比如我們在瓷器下面放上鏡子,可以讓人看到底兒上的落款,我們的古家具也是可以讓人親手觸摸的,這些在公立博物館里根本不可能實現”。

      馬未都告訴記者,觀復博物館一年支出在100多萬元,靠門票收入遠遠不能支撐。他曾經算過一筆賬,如果把運營成本只折合成門票,每一個人來觀復的參觀成本是150元,“也就是說來一個人我虧100元。我當然不能靠門票活著”。除了門票、企業贊助外,觀復博物館的另外兩項收入來源是紀念品書籍銷售和企業包場活動。而實際上如果嚴格按照博物館性質,私立博物館是“非盈利”組織,是不允許進行經營的。

      未來,馬未都計劃把觀復博物館遷回城里,找一個面積2萬平方米以上的地方落戶,“將來我們會以基金會的形式管理,把博物館留給社會而不是某個個人。哈佛人死了,可是他創辦的大學和制定的制度還在。目前,我們正在做基金會的前期準備工作,這個基金會預計5月成立。希望觀復能給私立博物館在中國趟出一條生路?!?

      呼吁《博物館條例》盡快出臺

      據國家文物局統計,在各級文物部門登記注冊的民辦博物館為386個,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13.3%,成為我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在實際的運營中,耗時20多年自掏腰包置辦了陜西關中民俗博物院的王勇超說出了大多數民辦博物館館主的心聲:“民辦博物館事業屬于公益性事業,是非盈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現在法律規定為‘民辦非企業法人’,這不僅使民辦博物館很難享受財政撥款,更因實行企業會計制度要繳納各種稅賦,導致運營困難?!彼F在就“經營”著多家公司,除民俗藝術博物院,還有綠化公司、建筑公司。他說綠化公司是為了博物院的綠化,建筑公司所做的就是將一些已經破舊或者因拆遷損壞的民居,小心翼翼地拆了,再原樣不動地異地重建。這兩個公司的成立都是為了補貼民俗藝術博物院的資金。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中國私人投資興建的博物館主要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出于公益考慮,想把自己多年的收藏與更多人共享;二是出于經濟考慮,想達到以藏養藏的良性循環;三是企業辦館,樹立企業自身形象。但由于國家對私立博物館的身份界定不清楚,形成了一個怪圈,私立博物館和公立博物館做的事情一樣,都是文保事業,但國家不給私立博物館財政撥款,私立博物館自身要生存還沒有經營權。

      今年2月,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等7部委共同出臺了《關于促進民辦博物館發展的意見》。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今年兩會時提交提案,建議加快出臺《博物館條例》,完善博物館管理基本制度體系,明確民辦博物館與公立博物館同等的法律地位;完善審批程序,健全民辦博物館準入制度。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
    亚洲AⅤ中文无码_东方影库av无码_玩爽少妇人妻系列视频_欧美成av片在线_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视频